现在收获地瓜后,除了少量打成淀粉做点粉条粉皮,大多数都切成地瓜干,要嘛喂猪要嘛卖给酒厂做酒精。
喂猪根本没什么利润,老百姓功工夫不搭钱,一两头猪喂一年,搭上地瓜干、糠、豆饼等猪食,能挣个屁钱!也就是图个卖猪时零钱换个整钱。
卖给酒厂价格也不高,这两年听说也就三毛多钱一斤,二斤半新鲜地瓜晒一斤地瓜干,鲜地瓜管一毛来钱一斤。
产量倒是不低,一亩地七八千斤。每家根据人口都分有三两亩山地种这个,这是村里人家每年的主要收入来源。
生产队大集体的时候,大队组织把一部分地瓜洗净、粉碎过滤出淀粉。大锅水烧开,把搅拌好的淀粉倒进钻了眼的水瓢里,漏进沸水里成型,捞出来晾干就是粉条。
这种材料做出的粉条,耐炖筋道口感好,吃剩的加热后口感照旧,和市场上卖的不是一个档次。
小雪爸就是做粉条起的家,现在主要做粉丝,大部分都出口到了棒子那边。
想起小雪心里一阵绞痛,往日交往的点点滴滴又涌上心头,边走边挥舞着手,似乎是想把脑里的影像赶走,可是怎么挥舞都赶不走,不由哼一首歌:我怎么能够说忘就能忘,你留下的一切……
就这举动又被地里干活的庄邻看见了,不由嘀咕起来:老朱家孙子又犯病了,这可怜的孩子。
一边走一边胡想着,小雪爸妈就是愿意让她嫁到自己家里来,就自己家这条件她能习惯吗?不说别的,就那大旱厕,娇滴滴的蹲大旱厕里,哎呀,那画面不敢想象啊。
家里条件跟城里没法比,但在农村也得算中上游吧。堂屋是几年前盖的新瓦房,还是带出檐那种,东侧搭配两间小平房。记得当时盖房子是小包工,就是材料自家提供,一天三顿管吃喝,当时是一天五块钱工钱,前前后后干了大半个月。
完工后把工钱给了工头,由他发放到个人,第二天干活的庄邻们陆续来到家里把工钱退还给了父母,最后清点竟然一块钱都不差。
农村里的人情世故是让朱炳康永久不会忘怀的,也是很多城里楼上不认识楼下的那些人不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