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RX_J0852.0-4622超新星遗迹星云纵深处。。。
“比邻星号”歼星舰黝黑色的庞大身躯缓慢驶过一片由超新星爆炸后形成的残骸,这些残骸的存在表明了另一个真相。
这颗未发现的超新星遗迹属于复合型超新星遗迹。
船帆座超新星遗迹也是复合型超新星遗迹,有非常明显的壳层结构和实心型的特点。
实心表示遗迹中具有提供能量的中央致密天体,也就是脉冲星或者中子星。
壳层结构反映了超新星爆发时抛射出的物质与周围星际介质的相互作用。
复合型超新星遗迹又可以分为热型和实心型两类,热型在射电波段表现为壳层状,在X射线波段表现为实心状;实心型在射电和X射线波段都表现为实心形态。。。
赫尔木在歼星舰进入壳层结构后便一直盯着舰艇的自身状态,超新星遗迹里面其实非常危险。
宇宙射线的发源地之一预示着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死亡地带。
促使赫尔木舰长铤而走险的原因是,“木星号”侦察舰于6小时前发现了一个特殊的辐射信号。
经过反复确认以及比对数据后,“木星号”侦察舰向舰队发出了“握手”信标。
这个信标发出代表着无限接近发现那种黑圆物质,这可是他们这支特遣队到这来的原因,使他们的使命。
包括“比邻星号”歼星舰在内的所有战舰必须无条件向侦察舰靠拢,协助它确认物质的性质。
在另一艘侦察舰还有多艘主力战舰的协助下,“木星号”侦察舰最终确定了可疑物质的精确坐标。
赫尔木将坐标输入新构建的遗迹星云图中,却发现它的位置非常靠近RX脉冲星辐射束的扫射路径上。
虽然距离中心脉冲星还有4.8AU,特遣队也特别加装了对抗超强射线(粒子)辐射的防御外罩。
但是这也只能让他们多待多少小时而已,时间一到,防御外壳必须更换新的,而最后的防御外壳用完,战舰则必须撤离了。
如果没有了防御外罩,战舰内的人员则只能依靠战舰内层的隔断式铅保护层。
这种比较原始的防护手段在超新星遗迹这种级别的辐射源里也只能是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聊胜于无而已。。。
考虑了一息,赫尔木舰长便决定千里走单骑。
“比邻星号”歼星舰相对于侦察舰还有护卫舰都要“皮厚”一些,支撑防御外罩的能量也更加强大。
理论上,它坚持的时间会比侦察舰还有护卫舰这种低了几个量级的辅助舰种要长一些。
有了精确的星际坐标,赫尔木舰长直接将歼星舰的航速拉到了极致,最快时间到达,最快时间取得样品, 也就代表着他们距离危险远了一步。
“措木,将战舰尾部的探测器也升起来吧,一首一尾,足够探测到这高能粒子流的束宽了。”
“是,舰长!”措木传递完赫尔木的命令后返回他的身边。
这时候,“比邻星”蝎尾一样的舰尾侧面缓缓升起一块长方形的探测器,它的面积并不小,有2米宽,15米长。
从两边防御外罩后退的空间探出来后,防御外罩复位,这组探测器便牢牢地被卡嵌在两个外罩模块中间。
“舰长,为什么不将探测器阵列升起来,这样探测的数值会更加准确。”
“不需要,这里不是地球或者火星环境,有大气对粒子流进行相互作用。
地面上需要用到探测器阵列是因为宇宙射线经过大气层后会与大气中的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会撞出各种次级的粒子。
这些次级的粒子在飞行过程中会再次与大气的原子核发生作用产生更次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