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眼前一脸认真制作雪橇的巴图,赵雨柠是既感到好笑又感到来气。
“你个大傻子,四不四傻,你是怎么想到要带一个孕妇滑雪橇的?况且这个孕妇还是你的亲媳妇!”
巴图放下手中工具,挠了挠后脑勺,憨笑道:“呵呵,我做的这是爬犁,咱们让牧场里的矮脚马拉着你,跑不快的。”
“你确定?”赵雨柠狐疑的看向巴图,见他一脸认真的点了点头,也不再说什么。
对于爬犁,她虽然有听说过,但还真不知道坐上去会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如今听到巴图说在给自己制作爬犁,也燃起了一丝好奇心。
巴图便干着活便对赵雨柠介绍起什么是爬犁。
冬季,因为呼伦草原这边靠近东北的原因,所以牧区很多人都会使用爬犁。
有首民谣:“十一月,大冷天,跑爬犁,雪炮烟”,就是当地人使用爬犁的生动写照。
爬犁,满语称为法喇,是专门行于雪地与冰上的一种无轮交通运输工具。
人能捞,牛能拖,马能驾,狗能拉。
在这边,爬犁都是靠人捞的小型爬犁。
其构造大致是这样的:接触地面滑行的两个部位,叫爬犁橇。
爬犁橇上面前后共有四个立柱称为爬犁腿,立柱上面有两个横撑则是爬犁棚。
爬犁橇大约每根1.1米长,多用韧性较好的柞木、桦木制作。
爬犁腿约30厘米高。
草原上一场大雪过后,山川沟满壕平,填没了“道眼”。
这时,草原上的牧民便把挂在仓房墙上的爬犁卸下来,派上用场。
只有爬犁能不分道路,能轻快地在雪地上行走。
爬犁在巴图小时候眼里,是一件最有趣的游戏玩具——放爬犁坡。
通俗点说,就是把爬犁捞到陡坡顶,上面坐着几个小伙伴,往下自由滑行。
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玩爬犁有时也算是一种近似疯狂的游戏,玩的是速度与激情,需要勇气与智慧。
彪悍的男孩子乐此不疲,文静的女孩子也喜欢参与。
放爬犁坡最关键的是打艄。
打艄,就是坐在爬犁的前棚上,用双脚掌握方向的人,相当于行船的艄公。
找一平地,摆好爬犁。
打艄者先坐在前棚,两脚用力蹬着雪地,防止爬犁下滑。
年龄小的男孩与女孩则坐在后棚上,这是最好的座位。
还有一人,在爬犁后面,滑行前,负责轻轻推一下爬犁,然后迅速站在爬犁的后脚上,后脚也就巴掌那么大个地方,这叫“踩后脚蹬”。
通常,一副爬犁能坐四五个人。
放爬犁坡,往往险象环生。
所谓山无常形,水无常势,放爬犁坡亦是如此。
爬犁在茫茫雪原中,显得那样渺小,犹如在惊涛骇浪的急流里放木排子,一会儿被打下谷底,一会儿冲上浪尖,那心,提到嗓子眼喽。
风驰电掣,两耳生风,巴图小时候与巴特尔一些牧区小伙伴们在玩爬犁时会牢牢抓住爬犁上的绳索。
两旁鸟声鸣不住,轻犁已过万重山,爬犁后面扬起一溜雪烟。
最后,从蜿蜒崎岖雪坡上,稳稳地停靠在岭下。
在草原,爬犁最主要的用途,还是用来砍柴。
过去的呼伦草原这儿,冬季漫长,风力大,降雪多,风吹雪搅得周天寒彻,零下30多度已是常态。
家家户户都要进山捞干枯的木头,烧炕取暖。
山高林密,沟壑被冰雪覆盖,只有爬犁进山方便,捞回一垛垛枯木,家人便有了一个温暖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