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秦宜禄还是不情不愿的重新北上,走回了去冀州的路。
皇甫嵩则是屁颠屁颠的跑到鲁国去,和张辽、麴义他们会师去扫荡青、徐黄巾去了。
最难还是人情债,何况这里毕竟是东汉,所谓知遇之恩,无以为报,这特么在东汉是类似于现代社会中要孝顺父母一样,天经地义的道德观。
人家董卓毕竟是他的恩主,现在人家把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他是真不太好拒绝。
而且成廉这货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秦宜禄问他,你怎么不带兵就跑回来了?成廉就说,我交给奉先了啊,气得秦宜禄好悬没踢他。
然而这当然不是因为成廉傻,恰恰相反,其实这事儿很有可能是成廉主动为之,毕竟,董卓实际上并不只是秦宜禄自己的恩主,对于成廉来说,这不也是故主么?
又这么巧,吕布也曾是董卓的旧部,当年他们三个人加张杨都曾是董卓麾下最最不起眼的小兵,还是董卓慧眼识英才,让他们当了曲长,屯长等职务,事后还让他们当了郡吏,给了他们出人头地的第一步。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个第一步,秦宜禄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可能现在也还在放羊牧马老老实实的做个牧民呢。
成廉也很清楚冀州的战事现在是个坑,秦宜禄肯定是不愿意回来的,他或许不明白朝堂之上的波谲云诡,但如果这不是个火坑,凭董卓和秦宜禄的关系,让他回来打仗,至于卑微成这样?
所以成廉看得很开,现在正是董卓最难,最需要有人撑他的时候,但他也不想秦宜禄为难,所以索性就真的把那些兵马都留给了吕布。
吕布也是董卓的旧部,无论如何,没有背弃董卓的立场,那如果秦宜禄不回去的话,这些兵马不就相当于留给董卓了么?他也就算报答了这董卓的知遇之恩,料来秦宜禄也不会因此而生气。
再说生气就生气吧,他也不当事儿,俩人的关系在这摆着呢。
而若是秦宜禄就此回去的话,那这些兵哪那么容易就真成吕布的?
事实上,也正是成廉这个举动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秦宜禄最终下定了这个回冀州的决心,当然也不是舍不得那点兵,而是,连成廉都愿意以如此方式知恩图报,可见这恩义两个字是何等的重要,这时候他躲到青州去,岂不是显得很不讲义气,连成廉都不如了么?
人总得考虑在旁人嘴里的风评,而且董卓也确实是对他有恩,甚至是对整个玄牝义从有恩,这可是他秦宜禄真正的根基,万一因此事给那些玄牝义从们留下一个自己不够义气的评价,那特么可上哪说理去。
可是冀州……哎~这董卓,也真的是,确实是倒霉啊。
可就算自己赶回冀州帮他,又能如何呢?冀州现在就是一盘死棋,我也没招啊!这可真是把自己在往火坑里推了。
事实上此时这个北路军主帅绝不是一个好位置,这都不是什么烫手的山芋,这就纯是一块烧得通红的烙铁。
一个最最简单的道理摆在他的前面:接下来的仗,是往赢了打,还是往输了打?
明面上,卢植是因为打不下来广宗城,墨迹了太久而被宦官给陷害撸掉的。
然后换了你董卓,你特么居然把广宗城给打下来了?
这岂不是说明,宦官们是对的?岂不是说明,张让他英明神武?岂不是说明,你董卓是阉党?!!
而如果他这一仗打输了,那就更没什么可说的了,步卢植的后尘呗。
他董卓也是袁隗的掾吏出身,肯听话做段颎的话自然不介意让你掌权,不肯听话的话凭什么不撸了你?到时候不管将兵权交给皇甫嵩还是秦宜禄,这俩好歹还都是铁杆的关西派,至少相对,能放心一些。
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