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清的事还是给了朱厚照一些困扰,在他的记忆里,史书都是记载杨一清是既有能力又忠心的大臣,在后来的嘉靖年间他也当到了首辅的位置。
但兵部侍郎许进这个时候前往陕西,不就是明摆着说杨一清是他刘大夏的人吗?
现实和记忆的割裂让朱厚照有些不自在。
但轻易要动杨一清是不会的,从王越到秦紘再到杨一清,西北少不了一个强力的人。
于是他在东宫的殿里思来想去还是以局势暂时稳住为好,不管怎么样,明中期这个时候,臣子是动摇不了朝廷的根基的。
但这个信他要好好回。
“这封信本宫亲自写吧。”
丰熙微微一怔,皇太子对于地方的这些要员都非常重视,甚至不亚于在京的一些大老,这其中其实也见太子的执政思路。寻常人或是简单应了了事,但若要当个有心人,其实太子的行为都可以咂摸出味道来的。
“是,微臣遵旨。”
朱厚照刮了刮鼻子,“你们觉得杨一清此刻是什么心情?丰熙,你先说。”
“微臣觉得……他应该是有些迷湖。殿下是励精图治的一时明主,本来处理边镇各军空饷之害也是利军之策,但这其中又掺杂着大司马,所以他怕是会摸不准殿下的用意。因而才有这封信。”
“刘瑾,你说呢?”
刘瑾没有丰熙的稚嫩,也说得更大胆,“杨一清是何等样人…殿下也是清楚的。他做官一向个性极强,利国利民的事他自己就会做,不是利国利民的事他不敢明面抗旨、暗地里也会想个办法拖延。因而这封信,不是为了来摸殿下的用意,而是为了减少殿下的猜疑。”
这话丰熙不敢说。因为如果刘瑾说的是真的,其实有些诛杨一清的心的,因为他在和太子玩心眼。
杨一清的确很有个性,到目前为止,朱厚照还没碰到一个类似的官员。
“那这封信,你们觉得,要如何回?”
刘瑾稍作凝思,“微臣以为,当回复他实心用事,以朝廷和大局为重。”
朱厚照忍不住瞄了他一眼,这个老太监,也是够滑。
“你这个话,是要把朝廷的三边总督给难死了。以朝廷和大局为重,什么大局?哪个大局?”
嘉靖皇帝就喜欢这样,让臣子猜,搞得朝堂之上蛇蛇蝎蝎的。
太子自己坐下来提笔,“本宫给了刘大夏这份差事,何尝又不希望他成事儿?哪怕只是将边军各镇领空饷的积弊稍作清理,于朝廷、国家也有莫大的益处。如果刘大夏始终能为朝廷做出这样的贡献,这兵部尚书之职给他又如何?所以第一点,就是告诉杨一清,不要有其他心思,配合兵部做好这项差事。”
“另外,你们觉得许进这个时候去固原府能有什么事?”
丰熙和刘瑾都蹙眉沉默。
“我们了解杨一清,刘大夏、许进难道不了解杨一清?清理空饷之事,只要朝廷支持,没有刘大夏的话杨一清自己也会做。所以许进一定是因为旁的缘由才亲自去的固原,他想拉拢杨一清。”
“所以殿下是想直接和他挑明?”丰熙大约能猜到,因为太子往日就喜欢直来直往,不喜欢和臣子互相猜来猜去,降低效率。
朱厚照赞赏的点了点头,“杨一清这样的人,心志坚定、极有主见,心思玲珑剔透,想忽悠这类人,即便能做到,也会很累,而且风险极高。倒不如直接告诉他东宫的用意,本宫想要这样,你杨一清做得到有做得到的下场,做不到有做不到的下场,然后看他的选择。”
在这个时间节点,旁的朱厚照都可以不在意,唯有一条,西北掌握甘、宁、榆三处几十万兵马,而且直面河套地区的蒙古诸部,他绝对不能够和刘大夏那样秉持着以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