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每人每天大概上厕所6到8次。
如果每次是五分钟左右,每天就30到40分钟。
现代人,去厕所的必备已经不是厕纸,而是手机。以前还有报纸、杂志,还有一些“妻管严”带的是香烟。
厕所不只是用于排泄,也可能是人们最放松的一个场所。
在这里,有隐私、有自由,没有工作上的忙碌,也没有家庭里的压力,这个时间段内,人是可以思考人生,为所欲为的。
城市里的孩子可能没有见过旱厕,不仅仅是“弥漫芬芳”,而且还会有一些活泼的小动物与你同在!
苏豪整治环境的同时,恰恰忘记了“旱厕”在古代的重要性,耕田的主要肥力!
“上古穴居而野处”。
意思就是说人类起源时期,还没有厕所这个概念,在野外随地解决的。
但他们一般会远离居住地,一个是因为受不了那个味道,一个是因为害怕被别人发现活动轨迹。
五千多年以前,西安半坡衍生出厕所的雏形,一个“土坑”。
“土坑的一小步,文明的一大步!”
夏商周时期,出现了“路厕”,就是现在“公厕”的开始。
下面一口井,上面一块板。
可惜,很危险,有人因此殒命。
(左传. 成公十年)记载:“晋景公如厕,陷而卒”。春秋时的晋景公,就是上厕时掉进粪坑淹死的。
汉朝时期,厕所和猪圈是连通的,厕所比猪圈要高,人类方便完之后,粪便顺着斜坡,直接流入了猪槽,猪可以食用。
...
...
古代有个工作叫“掏粪工”,他们有个雅致的别称叫“倒夜香”。
其实掏粪工这个职业,在唐朝开始盛行。
但自从厕所开始使用后,达官贵族和那些不养猪的人,还是得雇人清理粪便,这个就是掏粪工的前身。
南三和苏豪一样,都是粗人,所以他们说话取名都是简单粗暴,怎么方便怎么好记就怎么来。事实上,“掏粪工”这个名字起的还很贴切。
俗话说,存在既有道理,这些工作是应用而生。
...
...
考虑到青州粪便不足的问题,公共厕所开始改动。
粪便不再是流于大海,而是统一流入粪池。百姓家里也一样,每个街道建造一到两个粪池。
急需解决的,有几个问题。
第一是安全问题,上厕所不能让人掉下去淹死。
第二是环境问题,厕所不能臭气冲天。
第三是集中问题,要保证所有粪便都能流入化粪池。
...
...
按照青州城的建设规划,苏豪和陈珪他们最终拿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安全问题很好解决,用后世的“蹲便”形状,大量烧制“瓷便器”。
形状大小和蹲便一样,留一个拳头大的排水口即可。上完厕所,用瓢接水冲下去就行。
这样,别说一个成年人,就是一个婴儿他也不会掉下去。
排水口下面是一个长长的斜坡。
这个小斜坡比较讲究,因为他最终通向了街道下面的大斜坡。所以厕所建的要高一点。
街道大斜坡的中央位置,有一个缓冲的小斜池,通过这个小斜池,所有粪便最终流向了街道上最大的粪池。
粪池并不在街道下面,而是在旁边的民居。
平时上锁,有人看护。到了半夜凌晨,百姓熟睡之际,掏粪工就开始工作。
别笑,古代还真有人偷粪。
因为每天都要去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