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怎么平易近人,金濂都是户部尚书,是站在整个大明权力巅峰的存在。
像这样的客人上门,哪怕是于谦都会亲自出来迎接,今天之所以没来,是因为于谦压根就不在家。
“于少保不在?那是去哪儿了?”金濂惊讶道。
董氏摇头苦笑道:“夫君回家,少有谈及朝廷之事,多是用过餐后点灯夜读,或于书房处理国事。”
“此次出门,亦无提及去处。”
“不过……”董氏抬头瞧了眼金濂,“夫君近日常常出城,应是在忙陛下的差事。”
也对,能让于谦过年期间在外到处跑的,除了那位无此器重他的年轻天子外,还能有什么呢?
还真是幸福的烦恼。
推行农庄法,金濂也有份,有关此事的进度,他一直有在关注。
金濂眯眼思索片刻,脑海内便有了答案,农庄法目前正在小规模推广,重心放在少数几个临近京城的县城上。
于谦主要在推的,是大兴县,另外几个县城,要么是于谦身边跟着的翰林院学士在推,要么推行还处于初始状态,仅是放出了消息,还未正式将农庄法落实。
在眼下这个时候,于谦出城,除了去大兴县,怕是不会有其他地方可去。
金濂当即辞别董氏,遣出一匹快马,令人去询问于谦京营修路一事。
骑手快去快回,果真在大兴县寻到了于谦,得到的答复却令人哭笑不得。
“于某今已卸任九军统帅之责,一应京营之事当问陛下,而非于某。金尚书日后莫要再搞错了。”
金濂得此答复,无奈的直摇头,又不免敬佩于谦。
京营二十万将士之军权,可撼动天下之局势,如此大权,于谦说还就还,说放就放,这何曾不是一种本事?
同类相吸,异类相斥。金濂与于谦今天的关系能这么好,和于谦这些宝贵的品质不无关系。
一封奏疏很快便送到皇帝面前。
朱钰得知此事后,仅犹豫了几个呼吸便做出决定。
京营二十万大军,可为运输物资而辛苦一二,前去修缮道路。
他答应的理由很简单。
一支军队的工程能力,同样会对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修缮道路表面看似苦役,实际上这种大规模的工程,能对军队的团结、士兵间的配合、京营的工程能力,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
这次工程若是能够安安稳稳的跑完,比在校场训练几年效果都好!
是以,在想通这一点后,朱钰果断选择了答应,他没有拒绝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