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自立国之初就非常重视教育,全国所有州县设州学、县学,由国家延请名师讲学,所需的费用全免,优秀学子每月还供给“廪米”六斗。
在中央层面,分别在洛京和长安设太学、国子监以及“武英殿”皇家武学堂。
武英殿主要是给军队青年将领以及功勋子弟开设的武学教育。
以“抑武崇文”的传统来说,不会有人会把武英殿视同与太学和国子监一样的高等学府。
民间士人推崇太学,官宦子弟则多数出于国子监,就像泾水和渭水一样“泾渭分明”。
不过,也有一些官宦子弟,不屑于国子监生为伍,宁可在太学里与那些寒门子弟称兄道弟引为至交的。
憩园,汇文堂。
每月的“憩园诗会”正在进行中。
“志鸿,听说你最近又写了一首新诗?快给大家念念啊……”
太学生平时除了研读儒家经典,针砭时弊议论国策,最喜欢的还是诗词唱和。
被点了名的杨至毅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应众人的请求,将最近写的一首诗作念了出来。
《生查子·咏志》
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
一张落雁弓,百支金花箭。
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
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
“此诗应是用了生查子的曲调吧?若是吟唱起来或许更有一番气韵。语言浅显明白,词风朴实自然……至毅不愧出身将门,作诗写词都透着一股渴望为国建功的英豪之气!”
太学掌令上官纯看着身边这些年轻学子,微微捋着长须,对杨至毅的诗作称赞了一番!
杨至毅出身关陇世家之一的弘农杨氏,虽然隋朝已经灭亡,但作为隋帝的后裔,身份自然与一般的寒门学子不同。
他的父亲杨豫之曾是李渊之子李元吉的女婿。
玄武门之变时,他正在蜀中与大梁作战,听说岳父一家被杀,妻子也一同被屠戮,就索性归降了大梁,被封为蓝田郡公,玄武卫从三品归德将军。
按理说杨至毅一出生就有了个云骑尉的勋衔,将来还能袭爵,以其出身来说去国子监念书完全没问题。
可是他偏偏连考了三年好不容易才通过了太学的入学试,成了一名“光荣的太学生”。
如果是平时,要是有人提及他的家世背景,不管说这话的是“太学掌令”,或是其他的授业博士,即便是太学堂监学来了,他都要反驳一句“太学只有学生,没有什么将门之后!”
不过,今天上官纯对他这首诗的评点,他还是很合心意的。
“庭芝先生,右相大人看过我们写的拒突厥军略策论了吗?朝廷到底是个什么说法?到底是和还是战啊?”
最近关于突厥阿史那贺鲁求和亲的议论,基本上和山东、余杭正在试行的“废奴增户”,这两件事的舆论热度差不多。
上官纯之父是当朝太傅、中书令、右相上官仪,之前太学生联名写的要求和突厥开战的策论,他确实转交给了父亲……但是结果却并不好!
“今日我们且说诗文,不谈这个……你们还有谁有好诗,都念出来听听啊!”
上官纯不想打击他们的一腔热血,只能含糊其辞的敷衍了过去。
听到他的话,学生们都有些失落,不过很快就有人拿出了一首诗作让大家品评。
“小弟这首无题杂诗自是比不过志鸿兄的三尺龙泉剑……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就在大家想要点评一下的时候,突然外边跑进来一个人。
“你们都在呢?唉……不好意思抱歉,我来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