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仍然,时间很快来到1916年底,孙乾二人也从和宫本的诀别中走出,他们二人现在拼命的学习,吸收一切能帮助他们的知识。并且俩人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带动了其他学员的学习态度。人人争优的情况让秃头校长和一众教员倍感欣慰。
孙乾还和席杰斯老师保持了书信来往,二人时常会拿现在的战争作为研究对象,推测战争的走势。孙乾是问多答少,席杰斯是问少答多,二人彼此之间虽没有师徒之名,但却有师徒之实。就连孙兴也跟着沾了不少光,席杰斯有教无类,对于好学的学生都一般对待,使得孙兴也提高了不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国内对于参战的态度开始慢慢的发生改变,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让美国的资本家们损失严重,而威尔逊总统的连任竞选也已经成功。美国上层的战争态度越来越明显。当然这是放在明面上的说法。
在这些背后实际上是美国对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参战有理所以就参战,至于其他的东西,谁会管你说了什么,承诺了什么。
首先,在政治上的利益,美国有夺取世界话语权的野心,经济上的发展促使美国在政治上的野心,再加上欧洲各参战国两败俱伤,美国不可能放弃这一唾手可得的机会。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正是这样发展下去的。美国参战前的“中立”,只不过是为了发战争财和等待参战的最好时机。1917年,战争已近尾声,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竭,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1918年1月,大战即将结束前,美国总统威尔逊就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俨然以世界领袖自居。这充分体现了美国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
其次,经济利益的勾连也不允许美国脱离欧洲,独善其身。要知道美国可是提供了大量贷款给协约国的。如果协约国战败的话,美国的损失可不是一星半点。
而在真实历史中,美国通过一战一举从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可谓赚的盆满钵满,当然,还有一个国家也发了战争财,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史实记载自19世纪末开始,美英矛盾逐渐缓和,而美德矛盾则日益增长。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竞争对手。到1914年,美国在拉美的投资为17亿美元,德国为9亿美元,直追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英国对德国实行严密的海上封锁,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从1914年的8.24亿美元激增到1916年的32.14亿美元,而与同盟国的贸易则从1914年的l.69亿美元猛跌到1916年的区区116万美元,几近于无。战争期间,美国还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105亿美元,贷款100亿美元。因此,美国同协约国在经济利益上已经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了。特别是俄国已发生二月革命,一旦俄与德单独议和,退出战争,同盟国战胜协约国,那么美国100亿美元贷款将一笔勾销,利害攸关,不得不参战。
有这两方面的原因,美国的参战在一些明眼人眼中已成必然。
美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开始扩充军队,由于美国之前普遍的厌战情绪,美国的常备军只有13万人,根本无法在欧洲战场起到作用。于是开始着手扩军的事情。各个军校的学员开始被大规模的征召,提前结束了学业进入部队。
孙乾二人由于不是美国人,本来不在征召之列,不过艾佛力认为这场战事对孙乾二人是不可多得的实践机会,于是通过关系让他们也被列入征召之列。
孙乾二人知道后,也没有什么反感,他们也很想验证自己学到的东西,欣然同意了征召。
由于二人的身份特殊,再加上西点军校的背书,孙乾二人并没有分配到美国现役陆军当中,而是被分配到一个类似突击队性质的新组建部队,它直接归美国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