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军方的动力装甲项目让夏鸣激情勃发,晚上还在琢磨该抱哪条大腿。
有竞标资格的单位多达二十七家,看来军方真是有钱了,在这个项目上采取了一网打尽的策略。这些单位不仅有军队的研究所,还有华科院和地方科研院所,也有不少民间公司。它们都有多年动力外骨骼研究经验,也都推出过验证型号的动力外骨骼。
从网上粗略搜索到的信息来看,这些单位里,最有实力的是三家。
一家是军方的老牌单位2020所,拥有的第二代动力外骨骼技术虽然不出众,却是体系最完整,也最接近实用的。第二家是华科院的延陵研究所,在动力外骨骼上已经浸淫了十来年,现在拥有的第三代动力外骨骼在技术上有很多创新,是最接近国外水准的。
第三家是山鹰重工,这是家民间公司。过去专注于重型机械和机电产品,这几年进军高科技领域,从机器人到动力外骨骼都在涉猎,推出的动力外骨骼在传动方面很有优势,而传动正是动力外骨骼乃至动力装甲最基础也最核心的环节。
夏鸣觉得,以研究所的技术水准,稍稍花点心思,就能拿出足以匹配优胜者的人工智能。所以问题不在于抱不抱得到大腿,而是选谁当大腿。
决定第二天联系这三家单位后,夏鸣准备先把这个人工智能琢磨出框架。
动力外骨骼的人工智能是一种补偿方案,目的是实现更高的人机同步率。外骨骼的运动都是靠人体肌肉和姿态感应器来跟随人体的运动,在响应上有很明显的延迟。所以即便是最先进的XOS-4等型号,都不允许乘员作变化太快的动作。不然机体跟不上人体的运动,产生“人机不谐”,不是动作变形,就是伤害到人。
如果动力外骨骼只是用来解决负重问题,追求太高的同步率也没什么意义。可不管是哪国的军队,在这上面砸大把银子,都不是为了让士兵当挑夫。动力外骨骼发展到动力装甲,就是奔着打造钢铁侠去的。比如美国前几年提出的“战术突袭轻甲计划”(TALOS),在去年就升级为“先进动力装甲计划”(APAS),军队希望士兵穿上这玩意依旧能摸爬滚打,甚至更加灵活。
那要怎么解决延迟问题呢?
延迟是由传感和传动两个环节累积起来的,传感方面,如果有脑机界面就简单了,人想什么,机器就能感知到,实时同步。可惜全世界还只有夏鸣和小欢两个人拥有QNI这样的脑机界面。一般人只能通过肌肉和姿态的变化,产生运动的征兆后,机器才能知道人要干什么。
即便有了脑机界面,机器也没办法跟人同步,因为驱动机器的技术,不管是液压还是电动,做功都需要时间。除非搞出科幻小说里的精神骨骼,否则传动会有很明显的延迟。
人工智能就此闪亮登场,就像阿尔法狗依靠学习击败围棋王一样,用人工智能学习人的行动,总结了海量的运动数据后,可以做出预先判断,让机器配合人。
假设机器的总延迟是0.5秒,士兵破门而入后,根据鞋底传感器和内置陀螺的姿态,以及大腿和小腿的肌肉扩张程度,人工智能预判下一个动作是继续向前冲,还是向侧面闪避,或者是后退。根据预判结果,让机器提前0.3秒(减去传感延迟)做出行动,0.5秒后,人和机器就基本是实时同步。只要每一个大的动作变化周期在总延迟之上,人机就是一体的。
当然这也对人工智能的预判准确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是你冲进门后,面对敌人的枪口,觉得趴下才是最佳选择,但这个选项事先没有足够的演练,人工智能还不知道有这样的应对,判断你是向前冲,0.5秒后,机器带着你一个劈叉,就只有哭了。
从这点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