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湾被填平了。
可是,父亲却再也回不来了。
听到村里的人议论父亲,弟弟正仪回来扑倒母亲怀里哭着说:“他们说我爸傻...”
母亲抚摸着正仪的头,声音很轻,眼神笃定她说:“你爸不傻,你爸善良,哑巴也是人啊,哑巴从小命苦,没爹没娘,跟着他叔生活,没人疼没人爱的,你爸是心疼他,可怜他呢。”
汪正伦却不这么认为,不是说好人有好报吗?为什么父亲做好事救人还被夺去生命呢?老天为什么不庇佑好人呢?
他恨父亲,为了那个咿咿呀呀的小哑巴,抛下了他们娘仨,让他们孤儿寡母受尽人世间的所有苦难。
他觉得,父亲的死,一点都不值得。
若放在现在,是见义勇为,家人可以有抚恤金,还可以有各种照顾的政策。可是那个可恨的年代,非但没有什么特殊的奖励,就连公正褒扬都得不到,还换来一个傻子的称号。甚至,见过世面的老村长也在说父亲傻!
父亲是多么可悲!
生活在贫穷的时代,尤其是农村,底层老百姓生活艰辛,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他们是以得到利益为做人基准的,什么帮助,什么奉献,什么高贵,什么品质,他们一概不懂。在他们的世界中,除了粮食,就是金钱。更别谈什么人生与价值!
后来,汪正伦走出那块贫瘠的土地,他的头脑里有了丰富的知识,他的身上有了知识分子的认知,他才懂的这些道理,他不再恨父亲,不再埋怨那块生他养他的土地。
汪正伦认为,只有物质富有了,人的精神才能得到提高。
但是,父亲的死始终是他的隐痛,在他以后青春的岁月里,即使有恻隐之心,他也从不敢让自己爱心泛滥,他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如果那样,人生毫无价值,活下来的人,也会生不如死。
父亲死的时候,才三十四岁,母亲三十三岁,多么好的年华啊,母亲还那么年轻,从此以后,就无人相伴,孤独终老。
父亲死后,村里人就在背后议论母亲:“从她的脸上看出一种苦相,算命的说她‘家菜籽落了枯地上’。”
汪正伦是在村里的小卖部听到那些人的议论,他不懂那些人说的什么,但是他可以察觉出那是不友好的,因为他们的表情是尖酸刻薄的,他们看他的眼光都是冷漠,毫无温情。
父亲走后,母亲用孱弱的身躯支撑起摇摇欲坠的家。在农村,家里没有男人,就像房屋没有顶梁柱,随时都会坍塌。哥俩还小,家里的地里的,轻活重活,为人行事,都是母亲一人在操劳。
母亲不善言辞,遇到事情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有个好心的邻居婶子劝母亲再嫁,他们说找个男人可以帮助拉扯一下孩子,并开始给张罗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