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太阳露出可爱的暖暖笑脸。大地上,一团团淡淡白雾飘忽着。一望无际的葱绿土地里,麦苗叶片儿浮着粒粒的水珠,阳光一照,银光闪闪,犹如无数珍珠。
此时,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渡过了严冬,蓄足了水分和营养,开始萌发。虽然还未到百花争艳的春盛之际,但已富藏着巨大的生长能量。
今天,“大事队长”让艾华替小留子看山前的麦地。
朝东的那面山坡边,一个四十多岁叫朱宪时的,正看管着一群大大小小几十头猪。这些“天篷元帅”们,在只剩下半塘水的塘坡里拱土,找草根咀嚼,或在塘边泥水里打滚。
朱宪时原是县城里一所学校的校长,后有点错误问题,回了原籍,在队里干活,仍拿着国家的工资,队里不计工分。与申艾华父母的区别在于,他只劳动,不教学。
队里的人看他肩不能担,手不能提,又为队里白干活,就安排他给集体放猪。
猪都是每户自己养的,分散在各社员家。朱校长须在一大早,赶在社员未上工之前,把猪一只只拢到一起。
他手持一根拴根麻绳的木棍鞭子,由上湾到下湾,从南庄到北湾,从西湾到东庄,挨家挨户地将将猪赶到西北山坡上,让这些畜生们啃草根,晒太阳。
赶猪的校长不忘本行。每天清晨,山村里就响起校长那洪亮的声音,像招呼孩子上学般,“走喂--上课咧--,”尾音拖得很长,高低有致,韵味十足,不住声地念念有词,好像嘴闲下来会心里急,嘴上痒,还经常变换着花样。
他给每头猪都起了名字,并与之对话。尽管猪只会哼哼,有的只是望他一眼,有的没任何反应,朱校长并不在意,顶多在反应迟钝的猪背上敲一下。
社员们喂养的全是黑毛猪,他起的猪名字有称“大黑货”的,有叫“小胖”的。小母猪叫“小妮子”,小公猪叫“小黑蛋”。调皮的叫“坏货”;老实、听话、长得胖的叫“三好学生”。他那像唱歌般的声音,响在各个山湾。
时间一长,社员们看到校长放猪也如此有趣,大人孩子都乐。又因他姓朱,便称他为“猪先生”。
朱校长生性幽默,欣然接受了“猪先生”的命名。
今天,他把猪集中到这山洼水塘边卧泥水。
“天蓬元帅”们拱够了,玩够了,一个个躺下或笨重,或苗条的身躯睡觉了。这时,“猪先生”也微微闭眼,打盹儿。
艾华看山,任务是防鸡鸭牲口祸害山边一大片麦苗和树苗。
担任着麦苗、树苗安全哨兵重责的他,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双眼睛好像不够用似的,时刻警惕着麦苗树苗的劲敌——鸡鸭鹅猪牛羊六畜的动静。
特别是鸭子,长着又扁又长的嘴,吃起嫩绿的幼麦苗儿来最得手。它伸着脖子,用扁扁的嘴一夹就是一珠苗,令人心痛。
因此,艾华对它们特别留心,看见鸭群上岸来,便拎着竹竿猛挥一阵,这些精灵们就“呱呱呱”地嘶叫着翻滚进水塘。
看到麦地暂时安全了,艾华便凑到朱校长跟前说着话儿。他佩服校长的学问,爱跟他聊。有时听着听着,竟忘了看眼前的麦地。
“快点,你看,鸭子要上去了。”还是朱校长提醒他,才猛醒过来,立即抓起长竹杆子飞快地冲向麦地。
在被艾华赶进水塘:后的鸭子,似乎很聪明,它们假装悠闲,扑打翅膀跳舞。
一会儿,那领头的鸭子又伸长脖子观察四周动静,趁艾华与校长交谈甚欢时,轻轻率领鸭子们登岸,向麦苗扑去。
当艾华猛然闪到它们近前、竹竿从鸭子头顶上晃,吓得鸭子们又急向后飞撤,逃到水塘里,定神复魄去了。
艾华与鸭子群反复进行着智力和体力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