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农忙季节过去了。
田野里,社员们锄地中途歇波儿时,有去远处解手的,有回家喂孩子奶的,有找地方喝水的,大部分都坐在地头上。
这时候,正是那几个性格开朗的小媳妇、汉子们大展身手的好机会。
“圆眼”张有青拿身子撞下小媳妇吴秀莲的腰,吴秀莲用右手掌,从张有青后脖子处,由上往下反复捊着,张有青抱着头跑掉。
李家三媳妇摸一把“活宝”孙秀清的头,孙秀清爬起来就要搂她,李家三媳妇忙用扁担挡。
那边,几个妇女们将嘴贱的“雄气头”阮长喜裤子扒下一截,往裤裆里胡乱塞稻草,往嘴里喂“蜜蜜”。
直待疯够了,气喘了,闹足了,众人便才一哄儿地散开。那“雄头气”爬起来,浑身尘土地追。
大伙儿笑呛了嗓。
男女社员,包括下乡和回乡知青,以及队里的姑娘小伙儿,都在一边笑着,乐着。
知青们没有单独干活的机会,也就无法漫无边际地讨论什么苦呀,甜呀,或者放开歌喉,唱这唱那的。
这种场面,他们这些知青们插不上嘴,动不得手,只能当观众,跟着享受欢快时光。
转眼又到了冬天。
农业学大寨运动,在这个徊河岸边的人民公社同样开展得轰轰烈烈。
与往年一样,冬闲季节,公社就指派干部专人负责,从各大队抽调劳动力,集中整治农田和水利。
这一年,油子寨生产大队的劳动力兵分两路。
一部分社员到本公社富阳大队修建贺湾水库;
另一路劳动力到二朗庙大队整农田。松树沟生产小队的十七个男社员分到这个大队的姚湾生产队。
艾华也被抽了去,成为农业学大寨队伍的一员。
上午,艾华收拾好行李,肩背手提,与队里的人一起,沿着土路一直往东北而行。
到姚湾村已是中午了。
当地社员像接待客人一样,热情地欢迎他们,同时动手腾房子。
看到房东忙碌地搬挪家具,饭也顾不上吃,弄得灰头土脑的,艾华说:
“大伯,你累了,让我们自己搬吧”
房东说:“哪能呢,你们从那老远来这里,帮我们修水田,我累点算什么?”
这时,徐庙生产小队的队员也赶到了,两个队的社员们住在一个村子里。
突然,艾华发现徐庙知青点的汪大春也来了。
见到熟悉的伙伴,艾华很高兴,他们决定住在一起。
于是,两人一同来到队里的稻谷场上,从高如小山般的稻草垛里,扯出两捆黄白鲜亮的稻草。
他们一人一捆背回来,厚厚地铺在屋角地上。
他俩打开各自被卷,铺在稻草上,形成了软软的地铺,将一个睡觉地方轻松搞定了。
第二天清晨,学大寨队员们早早吃过饭,到村外集合,听一位左手叉腰的公社干部作动员。
尽管旁边一支树杆子上挂着大喇叭,但人群迟迟安静不下来,只听“叉腰干部”拖长的声音嗡嗡传过来,弄不清说些什么。
最后,随着那干部的右手一挥,终于听清楚一句话:“古渡岸人民公社冬季学大寨工程现在开始!”
队员们以大队为单位,在各自负责区域里,用铁锹铲起高处的土,装进人力板车或竹箢子里。
一车车、一筐筐的土倒进水塘或低洼水坑里。一时间,塘里洼里溅起白白的水花。
今年的农田基本建设,是将几个水源不多、常年盛水少的坑塘填起来,用来种庄稼。
红彤彤的太阳照在人们的脸上,温暖暖的。
一杆杆迎风飘扬的红旗,插满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