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说过: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老同桌的回大陆,使艾华父亲想起了,当年他们同处在十字路口上时,人生的艰难选择。
1949年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基本打光了。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连克骡店、石角山和民水镇,过了雾集岭,迫近贤城。
驻守贤城有两支国民党部队。一支是野战部队,驻扎在城外。
另一支是城防部队,驻扎在城内。城防司令是罗山县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可这两支部队窝里斗,互相抢夺物资和散落的兵员,多次火拼。
为固守贤城,城防部队拆毁500余间民房,加固城墙,城墙外50米内夷为平地。
他们还在城北门筑一座暗堡。暗堡地道贯通城墙,直达关外护城河桥头。
解放军打算将贤城敌军围歼,城防司令率军紧急南逃。
贤城一片混乱,父亲就读的国立贤城高等师范的校长老师们,都在考虑去留。
对共产党和解放军的认识,师生们仅仅停留在国民党政府的宣传上。
加上国军告诉他们,这只是替时撤离,不久还会回来。
校长便决定随军迁移,到炉水市办学。
贤城高等师范里,千余名学生集合在操场上。
校长说:“你们是国家的精英,民族的未来,值此战乱之期,须统一行动,有国军保护,大家勿庸担心。”
学生想上学,教师想教课,学生又最信老师的话。
有学生喊:“我们没告诉家长,是不是等两天再出发?”
校长说:“不行,等不及了。”
师生们全处在命运转折的关键点上。
几位雾集岭的同学不约而同聚在一起。
“大家说说,怎么办好?”艾华父亲淮生说:“要想继续上学,就随学校一起走,不然就失学了”。
“是啊,不跟学校走,以前的书不白念了?”魏淑贤窃窃的说。
学生娃们担心,如果回去跟家长说转这么远地方上学,哪家大人也不会同意。
父亲淮生跑到师范学校,找艾华母亲马六姑商量。
六姑也拿不定主意,让他自己抉择。
看到六姑不反对,淮生就定了决心,把六姑送出城,让她独自回家。
然后,他与同学们一起收拾行装,在校长高福儒的带领下,排着队伍往火车站去。
贤城街道上,商家关门闭户,人们行色匆匆,集合军号和哨子声响个不停。
城里百姓拥向街头,眼看着学生与老师们,一个个登上了闷罐子火车。
“咣当咣当”的车轮声,震响在崇山峻岭间。
车里,学生们身着国军军装,只是没戴领章帽徽,军服也不合体。
这些军事装备多年来存放在贤城国军的仓库里,仓皇撤退的部队根本无法运走。
看到如此多的半大孩子们跟着,觉得丢弃那儿,还不如发给学生,既可转移军需物资,也能使学生跟军队融为一体。
他们需要文化人。
军车车头喷着黑烟,有气无力爬行在母子山的长大上坡线上。
看着渐渐后退的村庄,以及远山近水,学生们个个无精打采,不知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有的学生开始后悔了,不该一时冲动随校迁移。
魏淑贤等几个女学生呜呜地哭了起来。
也难怪,这些学生娃子们没有离开过贤城。
此时,他们不知道火车还要开多久才能到炉水,到那儿能否继续上学,以后还能返家乡么?
他们陷入迷茫中。
艾华父亲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