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皇帝的桓玄,都先后被来自朝廷的其他大臣所扑灭,而这些战乱立功的大臣一般会取代被推翻的权臣的地位,成为新的权臣。
在这种制度下,大臣要想保住自己的权力,就不得不跟朝廷进行一番讨价还价,并做出种种妥协和让步,即使是温婉的王导、跋扈的庾亮、强大似桓温、睿智如谢安等也经常和朝廷扯皮搞斗争。
由于这种斗争常常会持续不断,也就促使得能当上大权臣的大臣脑子都不太笨。
回顾东晋一百年的历史,成为权臣的人无论是王敦、祖约、桓温、桓玄、刘裕等武将出身的,还是王导、庾翼、谢安等文人出身的,或者庾亮、褚裒、司马道子等面人出身的,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善于搞内斗,不擅长内斗的祖逖就被剔出权力圈。
这种内斗并不全是坏事,从小处来说使得东晋权力的接力棒始终处在流动的状态,动就有活力,也会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不称职的官员一接近这个权力圈就被刷出去了。
这使得汉族大朝代多次出现的宦官政治(对比一下汉、唐、明)在东晋从没出现过,也没有出现奸臣政治(对比一下李林甫、蔡京、贾似道、严嵩、和珅)。
从大处说这也让东晋在北方强大的武力压制下始终未倒下,还能够组织起多次有效或无效的反扑。
对比后来的南宋时期,毫不怀疑南宋的国力要比东晋强大的多,而金和蒙古的实力与南宋的对比也绝没有东晋和前秦的对比悬殊大。
在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中南宋始终处于弱势,而东晋却始终维持着对北方的攻势,并且越到后期东晋的战斗力就越强大。
所以,东晋,是个不一样的存在。
个人之愚见,欢迎读者朋友多方指正批评,会使我更加进步。
如有不同意见,我真诚地说一句话:你们是正确的!
你们能看到这里,都是我的上帝,我的老师,真心感谢!
还望大家继续支持我,继续看我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