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诸事顺遂,未料天子坚持不允,如之奈何?”城外营寨中,几次与天子、三公会议都无功而返的曹操烦恼的说道。
董昭颇感意外,在听曹操将前天朝上的情形叙述一遍后,眉头紧锁,说道:“据在下所知,陛下虽聪慧有主见,但很少像这般回绝公卿的意见……”
“难道朝中还有人为陛下出谋划策?”曹操皱紧眉头,喃喃自语道:“是杨彪?可他与袁术有亲,又与袁绍有隙,离开雒阳、远离河北也不是对他没有好处……”
董昭心里想到一人,但转瞬抛开了这个念头,太不对了,刘登不过十五六岁,即便才智超过常人,也不可能这样处处料事在先。自己筹划迁都的事从未表露出来过,刘登绝不可能知道、也绝不可能提前为天子筹划!
曹操也已从董昭的神色中有所猜测,他轻声道:“不会又是那个刘升之吧?”
见董昭沉默不语,已是默认,曹操神情渐渐严肃起来。
这几日曹操入朝后也深切了解了许多关于刘登的事迹,虽然有些士人说刘登沽名钓誉、擅起战乱、罔顾朝廷等等,但在曹操看来,无论是在安邑城下驱狼吞虎,利用范先与胡才的一场大战,顺利推动了东迁的计划;还是在东迁途中英勇护驾,到雒阳后为公卿准备居所、断粮后救济底层官员,以及借机击杀胡才,利用杨奉与张杨的矛盾使二人离开朝廷……
种种行迹,无论是心机还是才谋、胆略,都是世间少有,有些做法或许稚嫩激进,但已经足够引起曹操的高度重视了。
尤其是在听到刘登曾极力向天子建议过推行屯田以经营河南、恢复元气,练强军、修德政,再以大义远交近攻,制衡州郡……曹操每想到这里,就感慨刘登的才华不凡,常叹道:“若刘升之在,吾安能进京?”
曹昂坐在旁边,听后立即说道:“阿翁何必叹一小儿?此子再有才智,不也是被董公几句离间,离开朝廷了么?我想他也不见得有多厉害,不过是得天子喜爱,以及朝中无能人,无以钳制罢了。”
他一副很不服气的样子,同样都是差不多大的年纪,凭什么别人嘴里提到同龄人都是半句不离刘登?尤其是自家老爹,都快把对方当自己的劲敌了,可刘登明明是曹昂先看上的!(?)
“你小子懂什么?”曹操不悦的呵斥道:“刘登之才胜你十倍!虽是有公仁离间,但谁知他没有早生退意?他其实早在护驾来雒阳后,就该回豫州去了,可他还留在这摊浑水里,正是想通过天子操纵局势,后见事已成,然后退走,这些你都学得会么?”
“阿翁,我……”曹昂被曹操训斥后,头也不敢抬,嗫嚅着说道。
曹操在心里叹了口气,嘴上仍说道:“你还是得多学学经史,平定天下不是光靠兵法就能行的……回去后,我会请文若收你做门生。”
“孩儿谨诺。”曹昂很好调整了心态,收起了面上的委屈神情,抱拳说道。
曹操点了点头,说道:“你出去吧,帮你子廉叔巡视营寨。”
“子脩矫健开朗,也不失为少年英杰,明公实不必屡屡敲打,温言嘉勉也不失为教子之法。”丁冲是曹操的母族、妻族,外戚中的外戚,两人私下说起话来也随便得很,甚至连对方怎么当爹教儿子都能提意见。
董昭自然没有这样的待遇,但还是很有眼色的观察到曹操并不是真的恨铁不成钢,于是也夸赞了曹昂几句。
曹操这才有了台阶下,说:“我本以为有此良驹,便是袁本初膝下诸子,也不及他!奈何又听到一个刘升之……方今天下,真是能人辈出啊。”
“刘升之年纪轻轻,便已是右都候,执掌剑戟士,离开时更追拜都尉。子脩公子年岁十七,正是男儿好年纪,有刘升之这个先例在,何不荐举其到天子身边任事?”董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