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于浩不想成为第二个华威,唯一的突破口就在于实现芯片国产化,但这需要介入到芯片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然而,这并非易事。
从原材料提炼到芯片设计,再到关键的生产设备如光刻机,再到芯片设计软件,最后再到生产、封装与测试,国内在这些方面都没有明显的优势。
于浩只是一个重生者,没有黑科技可言。
用华威钟总的话来说,国内企业过去习惯于利用资金、劳动力成本、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在短时间内实现量变促使质变。
然而,芯片领域是一个完全没有捷径可走的产业,即便疯狂投入资金也难以取得成功。
那么芯片产业需要什么呢?
资金只是其次。
更重要的是基础研究,需要有很多习惯做冷板凳、能够耐得住寂寞的科学家,包括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
这也是于浩提出“百人计划”的一个出发点。
只是这么重要的一项任务,仅仅依赖于萌芽自身的力量,即便于浩具有超越时代的眼光,也很难完成这个任务。
需要的是大家共同努力。
因此,可以说,萌芽要进军手机产业,实际上是于浩自己在挑战自己。
这有点像殉道者的使命。
“但这不就是萌芽存在的意义吗?”
如果在未来的十年里,萌芽只是一直制作原时空已有的游戏,仅仅是从腾讯等公司口袋里掏出一些成功的独角兽企业进行投资,那么于浩的重生就会失去很大的价值。
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失败的一次尝试!
进军手机产业,准确来说,是试图克服芯片制造的困难,这既是萌芽必须走的一条路,也是于浩给自己设下的十年挑战。
然而,眼下的问题是,于浩甚至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第一步是先制造手机,将触角伸入电子产业,然后在该行业内建立一些声望之后,再慢慢尝试改变产业格局。
并非要完全颠覆,即便只是拥有一些核心技术,也能够获得一些话语权。
不再被他人左右。
当然,在正式进军手机行业之前,萌芽并不是真的一事无成。
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国内高校的基础学科研究。
这永远都是有利可图的。
当初于浩创办春苗基金时,除了用于公益之外,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资助国内各大高校的基础学科研究。
然而,这同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不是简单地拿出十亿或二十亿资金,然后让大家排队分蛋糕,一切就能够办成。
很可能钱花了,但连个水花都激不起来。
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各大院校的通力合作,还需要有一到两位基础学科研究领域的专家为萌芽搭建桥梁。
这又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