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派”此语一出,不少教师眉头一皱,颇有反驳之意。
李煦宁扫视一番,道:“此问便涉及到道门、道家、道教三者之联系,起初,我亦是曾如同学术派所认同一般(注:第八章如是,以此章为准),将道家、道教强而分之,今时却是不然。今日便在此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先谈‘宗教’一词,西学派与我华夏古词‘宗教’之意大相径庭,如今相当于古词新用。新意即为有一定礼仪活动与教团组织,皆为西哲学那肤浅理解上的宗教概念,只看到外在形式上的‘仪规’,而看不到自古以来的道统。故而方有儒教站不住脚之说。
此‘教’非彼‘教’。教,教化也。道教,即道之教化。
我华夏传统文化当中,道教并非‘宗教’之含义,而是道教等同于道家,道教与道家两词通用,诸多传统名著‘三言二拍’、道经《重阳教化集》、《云笈七签》等均能见到。此二者一体二面,非要提二者不同之处,便是‘教’比之于‘家’文字意味上稍庄重些,‘家’为一家之法,‘教’为一家之教。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说文解字》谓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一约莫半百之龄的教师出声道:“且插上一句,道家是无神论,而道教是有神论,这神童如何解释?”
李煦宁打量这颇有老学究模样的教师些许,道:“《道德真经》为道家第一经,其间便多次表达有神论之观点。”当然,此为弘扬道家文化,有神论李煦宁自是不会过多谈及,随即道:
“‘道’上古已存,乃至远古、太古。不为万物而生,万物却因它而丰盛,‘道’给万物得以孕育,众生又从其所得,是以尊为其所教,是为‘道教’,自虚无至宇宙、万物、诸般物种之诞生,皆由‘道’所得。
道之教化时刻都在运转,却又如虚无一般,看不见、模不着,单以文字无法言明,须以“体验”而得启悟,人以自身不同潜能条件、意识印象,因缘得以悟道,感应从‘道教’所得,故产生了无数人士,黄帝、孔子、庄子、科学家等等均于此程度下,体验“道教”,得以“受道”,着下阴阳、五行、仁爱、仙学、科学......等等无数的学说,人终其一生仍然努力朝‘得道’之路而行。”
李煦宁望向那学生,道:“另一问罢。”却见那学生摇头坐下,倒也不再出声,李煦宁便自行讲述起《道德真经》,引得台下一片哀嚎。
“又来了,”李宛筠右侧那女生到:“宛筠,你之前怎么不和神童通通气,多多讲些故事,这经文真是听不懂。”
李宛筠摊摊手,道:“我之前也不知道。”狠狠瞟向李煦宁,立时便将李煦宁目光拉至身上。
朝李宛筠打了个眼神,却听得先前那教师提了一有趣之问:“九鼎遗失于何处?”
李煦宁轻笑道:“这九鼎之问乃是华夏诸多学界一直探究之课题,至今仍未有其答案。”又扫视台下数眼,见那群学生个个面露郁结之色,道:“《道德真经》确实深奥之极,翻译理解不一,故而未作翻译,诸位难免听之不得,课后须细细品之。可想听听九鼎?”
那些个学生听《道德真经》早已叫苦连天,听得九鼎,立时欣喜,纷纷应声。
“大禹治水的九鼎?”
“秦始皇失九鼎,历史书上写的。”
李煦宁又是一笑,道:“这九鼎自古便是一未解之谜,与之对应的,我华夏一大奇书《山海经》亦是如此,但因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