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黄,春秋时宋邑,秦置外黄县,属陈留郡。又有内黄,汉置内黄县,属魏郡。这里的“内”是指北边,“外”则指南边,如河内郡,即在黄河以北。古时黄河河道经常变迁,或许外黄、内黄都曾离黄河河道不远。外黄距陈留约一百四十多里【1】,若是轻装骑马且不惜马力,仅需一天;若是乘车,需两到三天;若是徒步,则需三到四天【2】。
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三月二十七,孔邑等人出陈留县,一路向东,过睢水和汳(biàn)水,于第二天暮时至外黄。孔邑到外黄城下时,早有韩家大奴等候在此,随即在大奴带领之下前往事先租好的宅院。当日舟马劳顿,孔邑早早歇下,次日一早用过朝食后,孔邑戴空顶帻(zé),着浅色儒服,带着提前准备好的束脩(xiū)和苍梧清,前往韩家拜见韩卓。
空顶帻是未冠者所服之头巾,也作“童子帻”。束脩本义为“十条腊肉”,这里指学费。苍梧清是产自交州苍梧郡的名酒,也称“苍梧缥(piǎo)清酒”,色泽清澈,酒度较高,时人桓谭的《新论》中说:“玄酒不如苍梧之醇”。玄酒是皇家礼仪酒,连玄酒都不如苍梧酒醇厚,可见苍梧酒的酒度之高。汉时名酒又有宜城醪(láo),产自荆州宜城,为浊酒之中的翘楚,因制作工艺不同,酒度应该比清酒低些。
韩家所住之里皆为大姓,里门高大,可通车马。孔邑乘车穿过里门,行至韩家门外,为表诚意,亲自叫门并递上名刺。不一会,姊夫韩晔出来相迎,寒暄之后,孔邑随韩晔穿过前院,来到中庭。
韩家宅院占地颇广,分前后三进,为前院、中庭、后院,以长廊隔开。前门门厅为硬山顶,双面坡的一种,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墙,故名硬山。门厅两侧为马厩、门庑和厢房,皆为悬山顶,亦称挑山顶,与硬山的区别仅在于屋顶两侧突出于山墙。穿过前院,由二门进入中庭,迎面是一座三层高楼,飞檐斗拱。阁楼正面朝南,东侧有片竹林,竹林中立有精舍,正是韩卓讲经授徒之处;阁楼西侧有片荷塘,荷塘中央有个凉亭,凉亭与高楼间又有回廊相连。除高楼、精舍、凉亭之外,中庭四周还有卧房、厢房、厕所等。过中庭,经三门可达后院,后院有仓房、菜畦(qí)、鸡埘(shí)、猪圈、厨房、厕所等,为奴婢、杂役居住之处。
孔邑来的不巧,今日恰逢都授,韩卓亲自在精舍中讲经,于是韩晔先带着孔邑到卧房去找孔惠。
都授,是指集中诸生讲授经义。汉代私学,首先是规模很大,学生众多,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当面教授,因此大儒的弟子通常分为“著录”和“及门”两种,著录弟子只是在大儒门下著其名,并不亲来受业;而及门弟子则是直接从师受教。其次因及门弟子也多至数百或数千人,故采用次相传授的方式教学,即老师先教高业弟子,再由高业弟子转相传授初学弟子。因此根据受业方式的不同,及门弟子中又分“及门”、“升堂”和“入室”,升堂弟子有机会听到大儒亲自讲经,而入室弟子更是能够和大儒面对面讨论问题。如马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乃使高业弟子,以次相传,鲜有人入室者”,像郑玄在马融门下,就是三年未见师面。最后汉代习经以自学为主,辅以学生之间辩经及互相论难,老师只是每隔几天会在都授上答疑解惑,并不像现在学校的每天授课。
孔惠嫁给韩晔后生有二子,长子韩雍,今年六岁,次子韩颀,刚刚三岁(两周岁)。孔邑进来的时候,孔惠正抱着三岁的小韩颀教他讲话,而韩雍却不在屋里。孔惠几年未见阿弟,乍看到韩晔领着一个身长近七尺的少年进屋,还以为是夫君的朋友,仔细看了看才认出来。她站起身,把小韩颀放到地上,惊喜的道:“阿雉,你都长怎么高了,我差点没认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