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三国孔邑传 > 第6章 黄巾

第6章 黄巾(1 / 7)

中国的历朝历代,大抵都是早期朝政较为清明,国力上升,进入全盛时期之后朝政日渐腐败,由盛转衰,慢慢走向灭亡。本朝自光武皇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立国至今已走过了159个年头,从早期的“光武中兴”到盛时的“明章之治”和“永元之隆”,国力上升,而从孝殇皇帝刘隆(公元105年)开始,外戚与宦官轮番把持朝政,国力日渐下行。到了孝桓皇帝刘志联合宦官诛灭梁冀(公元159年),宦官开始专权,随后经过两次党锢之祸,清流士大夫被排斥出朝堂,宦官权力达到了顶峰。如今,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独霸朝纲、权倾天下,连今天子刘宏(汉灵帝)自己都说“张常侍乃我父,赵常侍乃我母”。

正是由于朝政腐败,再加上天灾不断,从孝安皇帝开始(公元106年),已是“百姓饥荒、更相啖食”【1】,各地纷纷出现民变。早在熹平元年(公元172年),会稽人许昌与父许生、子许韶在句章造反,聚众万余人,历时三年才被杨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夤(yín)和吴郡司马孙坚等讨灭。民间更有歌曰:“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2】可见吏治之腐败,百姓抗争意志之强烈。

却说张角原计划于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三月“内外俱起”、“八州并发”,即在雒阳内外同时起事,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包围雒阳,可惜因叛徒唐周告密导致渠帅马(和谐)元义和雒阳的太平教信徒被杀,计划未能顺利实施,于是张角只好在二月提前举事。虽然仓促起事,但是因为民怨已久,州郡官员又多不习战事,黄巾军初期取得节节胜利,尤其以荆州的南阳,豫州的颍川、汝南和冀州声势最为浩大。

说起“州郡官员不习战事”,其实前汉并非如此,彼时多为征兵制,适龄男子服役两年,一年在地方服役,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戍卒”。郡国正卒由都尉、中尉统领,分材官(步卒)、骑士、楼船士等兵种统一训练,并于每年八月举行“都试”,考校射术、骑术等。到了我朝,光武皇帝为了修养生息,曾五次罢省郡国兵,又废内郡(区别于边郡)之都(中)尉、都试,因此地方官员久已不习战事,内郡也没有多少郡国兵,同时训练严重不足。另外由于朝廷以经取士,民间更有谚曰:“遗子黄金满籝(yíng),不如一经”,因此百姓多重经学、轻武艺,这就导致即使临时募兵也会有兵员不足等问题,而眼下陈留即是如此。

自从正月底得知太平道谋反,陈留太守文穆【3】便开始派人搜捕太平教信徒、招募郡兵、整备器械,又传令各县加强戒备,不过没想到黄巾军来势如此迅猛,仿佛一夜之间,陈留城外就出现了大批头裹黄巾、手持锄镐的“蛾贼”。他们裹挟了城外的流民,一面四处攻打村聚、劫掠粮食,一面打造云梯等攻城器械,一副随时准备大举攻城的样子。此时郡兵刚刚招募到四百人,加上原有的千余郡兵、两百县兵,一共只有一千六百余人,而城外的黄巾军少说也有一万多人,同时似乎不断有新的黄巾兵加入,形势实在是不容乐观。

文太守以经学入什,讲经他可以滔滔不绝,兵事却是一窍不通,幸好其属吏中不乏智谋之士,郡司马方雄也是个知兵之人,于是文太守在和陈留令及众人商议之后很快定下三策:一是重兵把守南城墙,却是因为陈留城北、城东位于睢水南岸,而城西则有浪汤渠,皆地势狭小,不利大军扎营列阵,只有城南地势开阔;二是召集郡中大姓举荐人才,并以家兵、壮丁加入郡兵,同时招募青壮协助守城;三是在城中散布“朝廷援军不日即至”之言,以鼓舞士气、坚定信心。

地方大姓本就和郡府一损俱损,值此危急时刻,自然倾力相助。于是由吴匡、孔伷等带头,陈留右姓豪族在黄巾围城第

最新小说: 无敌傻太子 洞房花烛夜,娘子奔向白月光 父皇,朕杀回来了! 质子无敌 开局被女帝流放,我举兵造反你哭啥 大夏钦天监 开局被诛十族,我在朱棣头上作死 神话版隋唐演义 她藏起孕肚,偏执霍少找疯 太监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