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景攸自己来说,作为最亲近的亲人的去世,也让他对自己的故乡,或者是他作为一个楚人,已经没有太大的感觉。
所以哪怕是这么几年的时间,一直都在戍守边地,并没有回家,他也没有什么想法。
相反,他对于自己成为了一个军官,似乎感觉到更加有意思。
对于他来说,无论是眼下的这个大秦帝国的北疆军团的五百主职位,或者是有机会的话成为一个校尉的军司马,他都认为这是他的一种能力体现。
在大秦帝国的编制当中,司马算是一个军中的中高级文职。
一般而言,一个军司马对于一支部队的重要性而言,不大不小,比如说一场作战下来,相应的功劳评定文书,很大程度就要军司马进行整理,而在整理完毕之后,这一份资料就要让主官鉴定,然后向上级递交。
而在一些场合下,军司马也需要处理军中的一些官兵的违法行为,也算是拥有一定的法律职能的文官。
……
但是司马这个职位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多次变迁:
在一开始,因为马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占据重要地位,春秋以前的职业化军队主要由贵族出身的子弟组成,战争方式主要是战车的列阵对阵冲锋,而古代的战车是由马拉的,所以马的地位极其重要。
当其时形容哪个国家军力强盛,就称呼它为什么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类,由于这层关系,司马其实是专门负责管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军职。殷商时代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
秦代在中央政府中设立太尉,不置大司马。秦王政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为辅政,监察及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设置太尉的具体人选,也就是形同虚设。
西汉初在中央政府中设立太尉,不置司马。西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前139年)罢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始置大司马,以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功多,特加号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汉旧仪》“载:“元狩六年,罢太尉,法周制置司马。时议者以为汉军有官侯、千人、司马,故加“大”为大司马,所以别异大小司马之号”。可见汉武帝时特设大司马以代太尉之权,但“无印绶,官兼加而已”,是为加官。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将军的地位来体现。
大司马作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大举措,除外掌兵政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可进入内朝参决政事,秉掌枢机。《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作为中朝之首,其主要职能只是为天子处理政务时充当参谋和顾问,献可替否,为更好地体现辅政职能。
西汉之制均以内朝官领尚书事,因此对诸将军来说,加官大司马实际成为领导中央枢机,直接辅佐皇帝,在内朝处理政务的重要标志。对外戚而言,能否合理辅政,重要的是看能否袭司马号。被加授司马号,就可“履上将之位,食膏腴之都,任周召之职,拥天下之枢,可谓富贵之极,人臣无二”(《谷永传》)。大司马权位之重,由此可见一斑。
西汉之世,有资格冠加大司马的有四类将军,即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武昭以后,大将军无不加大司马者。车骑、票骑、卫将军或加或不加。它将军无加大司马者”。其中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位次上卿(《后汉书百官志》)。冠加大司马后,其位秩不变,大司马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