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申的独生子王成寅曾经受特委书记郭子化的提议,经国陈正寅的同意,担任过徐庄抗日农救协会会长。当时陈正寅是乡农救协会会长。这个会长在抗战时期各村都有,主要做支前工作。作为一个会长必须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当年在台儿庄大战时期,王咸寅雨三岔河张山顶的张老大带担架队去过前线。那时战争的场面不必描述,可想而知。主要把伤员送到泥沟,重伤员再转运到金寺。后来也因为战时的需要自己的侄子王祥连十六岁就得派往前线抬担架。自己的女儿年仅十七岁就做军鞋。因为是个急性子,干活快,不知道息力,手腕都累肿了。她母亲都心疼的掉泪。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徐庄的邻里百舍,都在默默的奉献。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据徐庄街上拉茶炉子的郭胜文说:有的时候,陈正寅和王夫申到尖山子山西区,一个道观里和抗战的八路军接头。直接接受支前任务。二人回家后都是各自分工紧张张罗,为了早一天打败日本鬼子,呕心沥血。二人心心相印,结下了生死之交。以至两家的后人仍然是相互尊重。凡是徐庄的人都是同甘共苦。这种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还是信任,不减当年。关于王夫申与郭子化他们两个人一个是特委书记,一个是拥有几个子弟的主户。他的几个子弟经常跑上海。其中有蛾子山的陈殿义,陈殿伍。从上海的联络点到徐庄来来去去,再从徐庄到黑风口,大峪沟。大峪沟有着115师驻军,设有北海银行总部。这些事像串糖葫芦串一样连成一串,就会有不少的想象空间。到底干了些什么事咱们在这里也没必要非得刨根问底。不过这绝对不光是观光旅游。王夫申的炮楼也不是单单为了夏天好乘凉。现在已经是物是人非,时过境迁。到了21世纪,过去的事一切都成了云烟。已经到了人们对这些事淡忘的时候了,这些已经成为了历史。蛾子山的陈殿义、陈殿伍。弟兄俩又穿起了当年的长跑大褂,带着当年的衣帽、眼睛。手里拉着文明棍。到徐庄街去赶集、让世人频频侧目。百思不得其。在整个的街面上兄弟俩人成了别致的人物。他兄弟俩从王家炮楼门前走过时,他弟兄俩在想什么呢?是啊!我们的这身打扮太不合时宜。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当年穿戴打扮都是有讲究的。让你怎么穿戴打扮就得怎么穿戴打扮。在穿戴上,往往一个细节就能看出你是干什么的。不用问,内行人就知道了你的真实身份。我们必须这样做。在那个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时代,早上出去,晚上能不能回来都是两可的事情。我们就生在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身不由己。是的,我们来来去去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只能定从师傅的安排。为了下一代人能过上安稳的日子,我们只能铤而走险。苍天啊!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活过来的。孩子们啊!我们今天这样的打扮就是向你们展现历史。我们要站起来,我们要强大,不能任人宰割。要记得先天知之忧而后天下知乐而乐。他们弟兄的身影越走越远。关于上回提到的老王家的这条铜棍和马鞍子,是王家祖上从山西移民时带到藤县城东。后石湾。这两件遗物见证了当年护送移民的骑兵传奇的一生。传说当年移民是一项国策,工程浩大,前前后后,经历好几年的时间。洪武年间。战乱刚刚平息,百废待兴。一切都从零开始。元朝覆灭后,举国欢庆。摆在大明王朝面前的最大问题是战乱留下的大量散乱队伍。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汉人(蒙古人当官都当不过来……)必须向外分散。这是当务之急。必须由国家权威出面。拟定计划方案。做到有序的行动,绝对不能你想到哪就到哪,乱乱哄哄,东跑西窜。按照预案先把人集中到一个地方,同时向山东方面的梁山、滕县、济宁、邹县、兰陵、苍山、衡水等地,这只是一个方面军。还有向运河两岸等地的又是另一个方面军。向这些移民点发出圣旨让这些地方做好接受的准备,紧接着就是实际行动。这样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