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煦宋中华 > 第10章 仁宗第二
背景色:字体:[]

第10章 仁宗第二(1 / 2)

元丰八年六月,赵煦刚刚登上皇帝之位不久,屁股都还没有坐热,就又遭遇到了一件伤心事,皇帝的老师——伊川先生程颐因病去世。

程颐自元丰六年三月起为赵煦授课,师生之间一直都相处得很融洽,太皇太后和神宗因为程颐讲授得宜的缘故而多次下旨褒奖。

在生病后不久,程颐就已经自知不起,给赵煦准备了一道遗表,他病逝后由家人代他交给朝廷。遗表中有“臣受恩深重,未及报效等语”,赵煦看了老师的遗折之后心有所感,郁郁不乐了很长一段时间。

太皇太后久历风浪,自然不会像赵煦那么“多愁善感”,但随着程颐的去世,有一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高老太太面前——那就是由谁来担当赵煦的老师。

一直以来,因为有了神宗的“前车之鉴”,太皇太后在赵煦的教育问题上是相当谨慎的。她可不希望再出现一个神宗那样的皇帝了。尽管神宗是她的儿子,但这母子俩的政治观念明显是背道而驰的。

太皇太后一直坚定地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她是勋贵家庭出身,有此观点并不奇怪。神宗则出于缓解大宋统治危机(冗兵、冗官、冗费)的目的,态度坚定地要求改变祖宗成法。

神宗即位时已经成年,且握有实权,太皇太后虽然对变法的种种措施感到严重不满,主要是因为影响到了她娘家的利益。但除了时不时地找神宗哭诉一番,顺便打打王安石的“小报告”外,太皇太后也没有太好的借口对神宗的施政方针进行直接的干涉。

现在皇帝儿子已经走了,他留下的变法,在司马光“以母改子”的借口下相信也撑不了太久了。但太皇太后不能不考虑到自己已经五十多岁了,谁也不能保证她还能再活几年。在自己掌权执政的当下,当然一切都不是问题。

但等到现在的小皇帝长大亲政后就不好说了,谁知道赵煦会不会遗传他老爹的政治理念,也和太皇太后唱“对台戏”。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让赵煦的政治观念和太皇太后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皇帝的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才有了太皇太后早在元丰五年就主动为赵煦请老师,并时刻关注他学业进展的事发生。

对于自己新老师的人选,赵煦有着自己的考虑:他决定利用任命新任帝师的这次机会,从太皇太后手中“夺取”一部分官员的“人事任免权”。

当然这种“夺取”应该也必须以相当温和地手段进行,最好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无声息地达到赵煦的目的。

那么,赵煦为什么要如此急切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呢?因为如果按照原先的历史发展,他在未来整整八年的时间里都只能充当“橡皮图章”的角色,没有一点实权。这是现在的赵煦所万万不能接受的,他等不了八年,大宋也等不起八年。

需知仅仅二十几年之后,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就会出现一股极具破坏力,极其野蛮的力量。在原先的历史上,就是这股力量将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大宋打得颜面尽失,甚至连皇帝都成了人家的俘虏。

要不是后来天不绝宋,连续出现了岳飞、韩世忠这样不世出的名将出来力挽狂澜,大宋早就被金人灭得连渣也没有了。

后来的明朝就没有大宋的好运气,所以才出现了不但汉人政权被灭国,甚至连本民族的衣冠都保不住的情况。二百多年后,汉人好不容易恢复了自己的江山,可是本民族的文化核心却已经几乎消失殆尽,再也找不回来了。搞得后世的中国人还要去某个岛国探寻汉唐文化的精髓。

赵佣作为一个穿越者,明知自己的国家会在几十年后惨遭大变,几乎到了差一点就亡国的境地。他要是还不想办法改变,那才是“咄咄怪事”呢。从这

最新小说: 无敌傻太子 她藏起孕肚,偏执霍少找疯 开局被女帝流放,我举兵造反你哭啥 质子无敌 神话版隋唐演义 父皇,朕杀回来了! 太监皇子 开局被诛十族,我在朱棣头上作死 洞房花烛夜,娘子奔向白月光 大夏钦天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