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煦宋中华 > 第11章 帝师与人事
背景色:字体:[]

第11章 帝师与人事(1 / 2)

此时刚经历丧子之痛不久的苏大胡子在哪儿呢?他此刻正在常州种地,(是真的在种地,不是玩玩的那种)。苏轼不知道自己已经“简在帝心”,即将成为皇帝的老师。

赵煦很快就依计行事,太皇太后素知苏轼的才能,原本就有重新召他入朝为官的意思。

苏轼在神宗朝因“乌台诗案”被整得很惨,要不是赵宋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再加上他的名气实在太大,连王安石和高太后都为他求情,恐怕早就难逃一死了。最后苏轼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类似后世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终神宗一朝,苏轼就此被“打倒”,再没有翻过身来。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太皇太后对在她儿子手中“吃瘪”的苏轼很有好感,她以为,苏轼是因为反对新法才被人诬陷,搞出了个“乌台诗案”,所以他应该也是一位“自己人”,赵煦以苏轼为侍读的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太皇太后的首肯,他第一次在官员任命上的意图得以顺利实现。

不久,一道“加苏轼端明殿学士衔,并召入朝,为侍读”的圣旨就发了出去。(端明殿学士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没有具体的职权,只是能够出入皇宫作为皇帝的顾问而已)

按照行程,两三个月后,赵煦就能见到苏大胡子了。(想想就好激动的说)

帝师的事情就这样解决了,赵煦很快就把注意力放在了朝廷一系列新的人事安排上。

太皇太后执政后不久就以赵煦的名义下诏,让百官上书言事,讨论朝政得失。这几乎是每个皇帝刚上台时都要玩的那套把戏。

紧接着太皇太后又把王安石的老对头司马光和吕公著重新召入朝廷。这两人是反对新法的大臣中立场最坚定的,很明显,太皇太后是想通过重用这两个人来实现废除新法,恢复旧制的目的。

和后世几乎所有人一样,赵煦知道司马光是从他小时候破坏邻居家的私有财产开始的。(司马光砸缸)话说在宋朝出名也要趁早啊。

长大后读书选了文科,赵煦又知道了原来这位司马先生不但砸缸是把好手,还写得一手好文章,是撰写《资治通鉴》的大牛人。(宋朝牛人何其多也)

再大一些,赵煦对历史感兴趣之后才知道,原来人家司马先生的本职工作是位政治家,还是官至宰相的那种,他做宰相时最大的工作业绩就是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

至于吕公著,就不像司马先生那么有名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碰到英勇救人这种事情的。简单地介绍一下他吧:这位老哥出身官宦世家,是宋朝名相吕夷简的儿子,是一个典型的“官N代”,比较有能力的那种。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吕公著的出身注定了他的政治立场是守旧派。作者君在此多说一句,吕公著的出身和太皇太后很像,他们之间比较有共同话题,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太皇太后向司马光征询治国方略,这位老先生就应召上了《乞开言路札子》,建议“广开言路”,(这是废话);而且主张新法必须废除,(这才是重点)。接着他上了第二份奏疏——《修心治国之要札子》,重点谈了用人赏罚的问题,(又是套话);提出保甲法、免役法和将兵法是“病民伤国,有害无益”。(重点在这儿)

很快,太皇太后就下诏起用司马光,任命他当门下侍郎(副宰相)。在司马老先生的坚持下,一大批在神宗朝因反对新法而离开朝廷的人被重新启用,范纯仁、苏辙(苏大胡子的弟弟)、吕公著、文彦博等都也被召回朝廷任职。

不过在原本的历史上,司马光任相不到一年,就会因病去世;接替他的就是吕公著。在这二位老哥的通力合作下,实行了十几年的王安石新法被全部废除。王安石此时早已退居金陵,只能眼睁睁地

最新小说: 父皇,朕杀回来了! 大夏钦天监 开局被女帝流放,我举兵造反你哭啥 开局被诛十族,我在朱棣头上作死 质子无敌 神话版隋唐演义 她藏起孕肚,偏执霍少找疯 无敌傻太子 太监皇子 洞房花烛夜,娘子奔向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