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八年岁末,苏轼应召入京。和第一次入京应试时的年少轻狂相比,现在的苏轼历经了宦海的沉浮、人生的磨难,显得沉稳多了。苏轼知道从圣旨的表面意思看,这次召他入京是为了给刚登基不久的少年天子做侍读。但苏轼毕竟已经不是刚出茅庐的小年轻了,知道有些事情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太皇太后召自己入京有何真实意图,是不是真的只是为了给小皇帝授课,现在的苏轼还无从所知。
苏轼在汴京安顿下来之后就去吏部报了个道,(通知朝廷自己已经到京)苏轼原以为还要等一些时日还能进宫面圣,谁成想就在他去吏部报道之后的第二天,宫里就来了人,二话不说直接就要接他入宫。传旨的内侍好像还被人专门吩咐过了,没有泄露出任何其他信息。
苏轼几乎是被“半绑架”似地进了宫,他心中不由得惴惴不安了起来。更令他没想到的是,内侍直接带他进了官家的寝宫——福宁殿。(赵煦登基之后就搬到了这里)
不用说这一切都是出自赵煦的安排。太皇太后当然知道,不过她倒也没什么意见,以为只是小皇帝求学心切而已。
赵煦目光炯炯地盯着殿门口,脸上流露出略带急切的神情。这是已经服侍赵煦一段时间的内侍和宫女们以前从未见过的。
这位天子年纪虽小,但早熟得很,无论是内侍还是宫女在他面前都不敢流露出丝毫轻佻的神情。
过不多时,由内侍引进来一个身材高大,看上去年纪约摸在四十五岁上下,文官打扮的中年人。
赵煦知道这肯定就是苏轼无疑了,连忙收敛神情,正襟危坐。
苏轼刚进福宁殿就看到一个身穿天子服饰,正盯着殿门口直看的一个小男孩,知道这位必是当今天子,当下赶忙上前行礼。
君臣见礼之后,赵煦循例问了下苏轼进京途中的见闻,苏轼则缅怀了一番神宗皇帝。最初的场面话过后,赵煦开门见山地向苏轼表明了此次接见的目的。
原来此时西夏使臣已经早于苏轼进京了,并毫不意外地向宋朝提出恢复战前态势,归还西夏故土的要求。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朝臣大多主张归还。虽然朝廷里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不该将前方将士辛辛苦苦打下的国土就这么轻易地拱手让人。但持这种意见的朝臣显得力量单薄,难成大势。
虽然赵煦一直以“政躬违和”的理由拖着不见西夏使臣,但这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一听到苏轼进京的消息,赵煦就赶紧传见,准备用另外一种方法来应对眼下的这个局面了。
当下,赵煦将西夏来使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苏轼,并询问苏轼对此事的看法。
他不知道苏轼此时心里可以说正翻起惊涛巨浪,苏轼原本和现在的大多数大臣一样,以为刚即位的官家还只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幼童。虽然也听朝臣说过这位少年天子性子庄重、举止沉稳之类的评价。但苏轼一直以为是些很大程度上是大臣们的奉承之言,可信度不高。
直到刚刚听了赵煦关于西夏来使的那番介绍,苏轼才知道,之前朝臣所传的关于这位官家的种种传闻,只不过是冰山上的一角而已。
天子既有所问,当臣子的不能不答,苏轼整了整衣冠,正色上奏道:“臣离朝廷日久,且初至京城,于国事不明之处甚多,原不应冒对,但陛下既有所问,臣不敢不据实以奏,现今官家尚未亲政,国事由太皇太后处理,陛下如果贸然插手,臣恐适得其反。”
苏轼的意思是:我刚到京城,牙都还没来得及刷,您就问我这么大的一件事,我没什么准备啊。但既然您问了,我也只能实话实说,现在朝廷里真正当家做主的是太皇太后,您还没有权利去管这件事,如果贸贸然插手,恐怕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