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煦宋中华 > 第18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背景色:字体:[]

第18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1 / 2)

这个发出“不和谐”声音,破坏当前朝廷“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人,不是别人,是苏轼。

他入京后正值旧党执政,看到了守旧派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并对旧党暴露出的腐败问题,进行了抨击。苏轼至此成了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角色。

守旧派眼下正当权,自然不会容忍有人在这个时候出来“大唱反调”,于是很快有人上表弹劾苏轼,至于弹劾的理由,不好意思,没有理由,守旧派现在正春风得意,要弄垮一个苏轼,又需要什么拿得出手的理由吗?简直笑话!

在原本的历史上苏轼很快就因为自己“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而再度自请外任。

但现在情况稍有不同,赵煦曾经在私下里向苏轼许诺:“不会再让先生受那飘零之苦”(详见本书第十二章)话犹在耳,自然不会就此让苏轼离京外调。出于尊重帝师的传统,这次太皇太后的态度倒是和赵煦很难得的一致。

如果守旧派的大臣稍有眼力的话,见到几次上表弹劾苏轼,太皇太后和赵煦的态度都相当暧昧,就应该对苏轼收手了。

可不知道是不是近来打击新党太过顺利的缘故,守旧派的政治敏感度明显有下降的趋势,居然锲而不舍地抓住苏轼不放,大有不把苏轼赶出汴京誓不罢休的气势。

赵煦原本只想保住自己的老师,只要守旧派大臣对苏轼网开一面,不再穷追不舍,他自然也就不为己甚,让这件事情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过去。

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在几次上表弹劾苏轼未果之后,守旧派不但没有就此偃旗息鼓,反而更加频繁地上表,而且言辞也愈加激烈。赵煦毕竟是皇帝,涵养和耐心都有限,心想:既然你们给脸不要脸,就不要怪我不给你们面子了。

赵煦下旨召吕公著等守旧派大臣进宫,此时的司马光已经卧病在床,无法上朝,当然不能找他了。吕公著等人不知道赵煦找他们入宫干什么,但既然皇帝想见他们,那就进宫一趟吧。于是一批守旧派的大臣聚集到大政殿,等候赵煦的到来。

没过多久,赵煦进殿,吕公著等人向皇帝行礼已毕。没给他们留时间多想,赵煦直接把那些弹劾苏轼的奏章扔到了吕公著等人的脚下。大臣们都吓了一跳,不知道这个一向看起来很沉稳的皇帝,这次的举动为什么会变得如此激烈。

吕公著把奏章捡起来,匆匆过了一遍,心里就有数了,看来皇帝是因为有人弹劾自己的老师而感到不满了。

只听赵煦站在御案后,大声说道:“苏轼到京任职不过半年时间,怎么就会干了那么多出格的事儿?这些奏章里的弹劾之词,多有不实之处。朕本想将这些折子留中不发也就是了,哪知道你们还越上越起劲了。”

吕公著一听皇帝的语气就知他是想死保苏轼,正在心里琢磨着如何应对。就见有一个大臣上前奏道:“苏轼行事确有不端之处,官家岂可以私情而废公事。”

这就是明指皇帝在偏袒自己的老师了。赵煦一听,原本就压在心中的火气再也忍耐不住,冲口说道:“苏轼为朕侍读,随侍身边,他的为人处事朕自认为还是了解的。你们上奏弹劾于他,缘由何在,当朕不知吗?”

赵煦此言一出,满殿皆静。守旧派之所以弹劾苏轼,当然是因为他不识时务地抨击旧党。现在皇帝直言知道其中的缘由,难道是对现在旧党的行事也有所不满?

吕公著身为现在旧党的“带头大哥”,知道自己不能不出来说话了,他可不是刚刚那个“愣头青”,绝对不会犯把矛头指向皇帝这种低级错误。

吕公著上前几步,面向赵旭,缓缓说道:“为人臣

最新小说: 无敌傻太子 大夏钦天监 洞房花烛夜,娘子奔向白月光 她藏起孕肚,偏执霍少找疯 质子无敌 神话版隋唐演义 父皇,朕杀回来了! 太监皇子 开局被诛十族,我在朱棣头上作死 开局被女帝流放,我举兵造反你哭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