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煦宋中华 > 第19章 两难的太皇太后
背景色:字体:[]

第19章 两难的太皇太后(1 / 2)

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前,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正常的,大多数时候,大臣都能和皇帝进行比较平等的“交流”。如果大臣和皇帝之间就某件事产生了意见分歧的话,实事求是地说,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以皇帝的退让而告终。

但从元朝全面统治中国开始,两者的关系就发生了“异化”,大臣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都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皇帝的旨意,基本上不会再有什么当庭争辩、圣旨封还之类的情况出现了。

因为在蒙古人的心里,所谓的大臣和奴仆,除了称呼上稍有不同外,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哪有奴仆敢和主人进行争辩的。

到了明清两朝,随着君主****制度的进一步加强,皇帝手中掌握的权利得到进一步扩大。原本大臣和皇帝之间较为平衡的关系被打破,大臣的话语权越来越轻。到了清朝即便是首辅军机大臣也只能跪受圣旨,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皇帝一言而决。

但上述的情况,在当前的大宋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实际上,类似赵煦和吕公著等大臣这种近乎“辩论”的场面并不少见,而且一般都是皇帝低头退让的结果居多。

可以说,以赵煦目前的年纪和处境,他能在“第一回合”维持不胜不败的局面,没有对大臣进行退让,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赵煦真应该去神宗皇帝的牌位前好好地磕几个响头,感谢老爹在天之灵的保佑。(没爹的孩子可怜啊)

和前几次一样,赵煦因为苏轼遭弹劾一事而与大臣当庭“辩论”的事,太皇太后很快就知道了。但这次她的立场比较为难。因为无论站在哪一边,都不合适。

如果站在大臣一边,赵煦的意见从表面上看很容易被“压服”,但这种暂时的“压服”会留下很多隐患,谁知道赵煦心里会不会因此而记恨上太皇太后。何况就事论事地说,她并不觉得赵煦这次坚持要保住苏轼有什么错。一个学生在老师面临危机的时候伸出援手,怎么说都不能算不对。

可要是站在皇帝一边,大臣们的情绪又不能不考虑。如果仅仅是为了保住苏轼一人,而“得罪”以宰相为首的一大批朝臣,那就太不值得了。思来想去,太皇太后一时之间竟也想不出自己应该站在哪一边了,不由得大感棘手。

不过在太皇太后心里,对这件事的发生其实是有点欣喜的。皇帝和当朝宰辅重臣“闹意见”,对她来说是一件好事。这起码证明了皇帝没有在刻意地收揽人心,以为己用,为自己的亲政铺路。她当然想不到,赵煦已经打起了“另起炉灶”的主意。

在大宋,一位没有得到大臣支持的皇帝,无论想干什么,都不会成功。神宗当年立志要变法强国,也只能通过王安石来进行,皇帝本人是绝对不会也不能自己“赤膊上阵”的。

但如果放任这件事继续发展下去,太皇太后也害怕会出现“群臣欺主”的局面,再怎么说赵煦都是她的亲孙子。再说大臣欺负少年天子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对太皇太后自己也会有不小的伤害。

如果传到天下读书人的耳朵里,那些大臣的名声肯定好不到哪去了,太皇太后也会被人指责,因为她没有保护好天子。现阶段太皇太后其实是以天子“监护人”的身份临朝执政的,可一旦被人发现她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这个职责,那些来自读书人的口诛笔伐肯定不会放过她。反正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护着,即使是太皇太后也不能把读书人怎么样。

高老太太越想越觉得这件事难办,有心想找司马光进宫商议,可司马先生已经卧病在床,进不了宫了,总不能把他抬进宫来吧。自己又不能出宫去看他。

古代臣子生病时,如果皇帝或者太后派内侍慰问,就证明这位大臣快要死了。所以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会轻易派人去慰问生病

最新小说: 无敌傻太子 洞房花烛夜,娘子奔向白月光 神话版隋唐演义 她藏起孕肚,偏执霍少找疯 开局被诛十族,我在朱棣头上作死 质子无敌 太监皇子 父皇,朕杀回来了! 开局被女帝流放,我举兵造反你哭啥 大夏钦天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