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煦宋中华 > 第20章 稻种推广
背景色:字体:[]

第20章 稻种推广(1 / 2)

太皇太后就用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暂时“解决了”苏轼被弹劾这件事,只不过对这一事件的两方来说,这种结果都是不能让人满意的。眼下只是由于高老太太的政治威望摆在那里,无论是赵煦还是大臣都不敢明目张胆地违背她的意愿,所以才不得不暂时“停战”而已。

对大臣来说,苏轼因为皇帝的“力挺”,在这次弹劾中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全身而退;而对赵煦来说,尽管苏轼不用再被贬去外地,但也被罚了俸禄,这还是在皇帝死保,太皇太后出面的情况下才取得的结果。试想,如果太皇太后作壁上观,或者苏轼不是赵煦的老师,皇帝没有理由出手干预的话,苏轼的结局会是如何?

通过这件事,赵煦对大宋文官集团的权力有了亲身体会。难怪他们敢公开宣称现在的大宋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文彦博语)这还真是句大实话啊。

在一开始遭到弹劾时,苏轼原本是想自请外任的。他早已经不是当年初入官场的“小年轻”了,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是守旧派官僚的对手,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赵煦居然会以不惜和大臣近乎“翻脸”的方式来保住他。这令他很感动,同时又想,皇帝这么“力挺”,自己若是求去,岂不是太对不起官家了?所以,苏轼并没有像原先的历史中那样自请外任,一直坚挺地“赖”在自己侍讲的职位上。

但不管怎么说,至少从表面上看,这是太皇太后执政后,守旧派第一次遭到“挫折”——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相信朝廷里的“有心人”自然会看到。至于那些人心里会产生怎么样的波动和想法,目前还不得而知。不过,来日方长,赵煦还有大把的时间等待他们做出选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宫里的人发现这位官家好动了许多,总是不时地往大内的玉津园跑,玉津园是皇宫内苑,是皇帝亲耕之所。现在的官家才十一岁(现在已经是元佑元年了)就算亲耕也只能让成年的皇族中人或者是亲信大臣代劳,皇帝去那里做什么,宫里的人对此都感到大惑不解。

赵煦当然不是“多动症”发作,或者想学刘备种田才往玉津园跑的,他只不过是在玉津园中十分偶然地发现了后世著名的“占城稻”,才时不时地去玉津园观察水稻的长势。经过请教在内苑务农的军校兵隶和主典之后才知道:原来早在真宗年间,大宋的皇宫内苑里就已经有“占城稻”的存在了,真宗还曾下诏向江、淮、两浙等地推广种植。

这个发现让赵煦喜不自胜,他原先就预想着要大力推广穿越神器“占城稻”,本来还有些为稻种的来源担心。谁曾想原来“占城稻”就在自己“家”中。这可解决了赵煦的一个大难题。剩下的,他只要做好推广工作就可以了,但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赵煦准备用十年的时间来做“占城稻”的“推广工作”,并且先从皇帝家的“自留地”开始。是的,你没有看错,大宋时的皇帝是有自己的“自留地”的。

皇帝的“自留地”分为两部分,除了上文提及的禁中内苑,还有就是皇帝和大臣们每年共同参与农事的“藉田”,名义上为天子亲耕之田,实际就是在京郊设置的国营农场。

“藉田”的面积不小,神宗元丰二年,皇帝就曾下诏于京城东南划出千亩土地作为藉田,设置藉田令一员,将先农坛迁入其中,还在东南角建仓库,选拔禁军士兵中有农事知识的人为藉田兵。

地方有了,种地的劳力也有了,似乎赵煦只需要下诏,“占城稻”在大宋的大规模推广工作就能顺利开展。但问题是现在的赵煦尚未亲政,还没有按自己意愿下诏的权利,更何况这道诏书又关乎农事,太皇太后和大臣们是绝不会让赵煦轻易地就下旨的。可如果要等到赵煦亲政再开始推广,那这中间浪费的几年时间,他又觉得很不值得。

最新小说: 她藏起孕肚,偏执霍少找疯 神话版隋唐演义 大夏钦天监 无敌傻太子 开局被诛十族,我在朱棣头上作死 质子无敌 太监皇子 父皇,朕杀回来了! 开局被女帝流放,我举兵造反你哭啥 洞房花烛夜,娘子奔向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