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煦宋中华 > 第29章 皇帝的陪读
背景色:字体:[]

第29章 皇帝的陪读(1 / 2)

如果赵煦现在下旨说要建立一座书院,培养自己的人才,好让这些人在将来能够进朝廷取代现在在位的那些大臣们,那才是脑子“秀逗了”。就算他现在的政治水平还处于“小学生阶段”,也知道只要这道旨意一下,那大臣们非起来“造反”不可,搞不好赵煦还得下个“罪己诏”来向大臣低头、认错。

所以,赵煦现在不能这么“幼稚”,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曲线救国”了。直接建书院培养人才,动静太大,现阶段赵煦还做不到,但找一群人陪自己读书还是做得到的。

相信太皇太后和大臣都不会反对赵煦找几个侍读这种“小小的要求”。宋朝原先就有把皇族子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育的传统,不过太子或者皇帝进学一向是“吃小灶”的。但皇帝既然想做此改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还算是件好事。

赵煦当然不会选择找皇族或者勋贵子弟做自己的侍读,说到底,他不过是想借此机会形成自己的人才圈子而已。他决定仿照汉朝旧例,召近年来在西北战事中尽忠王事的烈士子弟进宫陪读。

很快赵煦的旨意在经过中书舍人的润色之后,正式发布。不出意料,赵煦的旨意在朝臣和勋贵们当中引起了不小的意见。有些大臣就产生了担心:这会不会是皇帝亲近武将的开始呢?而且让西军那帮“粗糙汉”子弟进宫陪读,那等皇帝亲政以后,还不大力提拔自己的“同学”,西军的势力本来就已经够庞大的了,如果再让他们把手伸到朝堂上来,那后果不堪设想。

勋贵们则认为,大家都是尽忠王事,为什么只召西北那边的烈士子弟呢?这里面明显有黑幕,要曝光,要公平。

为了消除大臣和勋贵们的疑虑,在选拔自己的侍读问题上,赵煦设定了三个标准:一、控制人数,皇帝的侍读人不需要太多,暂定为十人,以后可以酌情增减;二、文官和将门子弟各占一半;在西北战事中战死的可不止武将;三、这些子弟的父辈官职不能过高,文官不能高过知州,武将不能高过偏将。这就让那些勋贵们无话可说,他们的官职可没这么低。

这些标准的设立是为了让大臣们安心,表示皇帝既不是对武将有所偏心,也不想让西军的势力就此进入朝堂,也不是想搞自己的“小圈子”,只是单纯地觉得无聊,想找几个自己的同龄人“陪玩”而已。

至于这些大臣们信不信,他管不着,反正赵煦本人是信了。

赵煦旨意下发到西北起码还得一个多月,等到西北那边通过层层选拔把人选确定下来,那至少要三个月以后。所以,赵煦暂时还是一个人进学。不过他很快又有事情做了,因为——沈括进京了。

在接到皇帝启用自己的圣旨时,沈括一开始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他看来,自从自己在永乐城之战死里逃生以来,朝廷对自己的处置不可谓不严,一开始贬官为“筠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还限制了自己的行动,无奈之下,自己只能寓居于当地的法云禅寺。

后来当今官家继位,大赦天下,朝廷又下旨让自己改任“秀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本州公事”。虽然待遇没变,但秀州地处江南,毗邻故乡杭州,自己的生活环境算是有了些改善。

这才没过多久,怎么又有旨意让自己赴京任职了?沈括自然想不到,重新启用自己是皇帝本人的意思,更不会想到皇帝让自己到京城是为了让他种棉花。

没办法,上命不可违,沈括只能旨到即行,急匆匆地往汴京赶了。

元佑元年十月,沈括奉旨入京,随便找了一处朝廷的馆驿暂时住下,耐心等待朝廷的指令。严格来说,沈括现在还是个“戴罪之身”,他想不老实都不行。

沈括到京后,也曾经找自己在京中的故旧打听过朝

最新小说: 无敌傻太子 洞房花烛夜,娘子奔向白月光 神话版隋唐演义 她藏起孕肚,偏执霍少找疯 开局被诛十族,我在朱棣头上作死 质子无敌 太监皇子 父皇,朕杀回来了! 开局被女帝流放,我举兵造反你哭啥 大夏钦天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