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煦宋中华 > 第40章 人事变动
背景色:字体:[]

第40章 人事变动(1 / 2)

赵煦静养了,他暂时安静了,朝堂上却没有因为他的安静而平静下来。不久,吕公著上表向太皇太后请辞相位,表示自己因为年老力衰,准备辞职,回家养老去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为了堵官绅百姓的悠悠之口。大臣都把皇帝给气“病”了,要是没有人站出来承担责任,怎么也说不过去。

通常大臣因年纪老了,向朝廷请求致仕,皇帝为了给老臣面子,起初都会驳回他的请辞奏章,要到大臣第三次请辞时才会同意。然后皇帝会给老臣一个荣誉头衔,再赐些路费,让他能够风光回乡。

太皇太后是真舍不得自己的头号亲信走,虽然事前两人已经有了共识,但她还是把吕公著的上表给驳回了,不是依礼驳了三次,而是六次。搞到最后,吕公著不得不在高老太太临朝时当众出班请辞。高老太太这才答应下来,但还是让他留在京城。

吕公著是为了给太皇太后“背锅”也好,是自己真的年纪大了也好,总之就是拍拍屁股走人了。那他留下的位子由谁来坐呢?按照资历来说,应该是韩缜,但御史台的那帮谏官不同意。御史中丞刘挚、谏官孙觉、苏辙(小苏)、王觌,屡次上奏把韩缜贬得一文不值,说他“才鄙望轻,在先朝为奉使,割地六百里以遗契丹,边人怨之切骨,不可使居相位”。

这是说韩缜在神宗朝的时候曾经出使辽国,并代表大宋和辽国进行边界谈判,结果韩缜妥协退让,没有坚持原则,让辽国人占了便宜。虽然“割地六百里”有夸张的成分在,但妥协退让的确是事实,御史台的谏官就抓住了这一点,猛烈抨击韩缜,说他不配为相。

很明显,一个宰相还没上台,底下人就开始不服了,以后肯定压不住场子。这是不行的。韩缜很郁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宰相之位从自己的眼前飘过。(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太皇太后没有办法,只能另选他人。好在她口袋里现在有的是人,很快新任宰相的人选就出炉了。不知道是巧合还是高老太太对姓吕的特别有好感,太皇太后选的这位新宰相还是个姓吕的,叫吕大防。很快,太皇太后就越级提拔他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让他接了吕公著的班。

不仅如此,太皇太后还认为赵煦这次之所以会一反常态地和她唱“对台戏”是因为苏轼没有教好的缘故。所以她还让吕大防成了苏轼的顶头上司,直接负责赵煦日后的教育工作。(不得不说,这有点拉不出屎来怪茅坑的感觉)

这位吕大防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怎么就能入了太皇太后的眼,一下子一步登天,成为大宋文官之首。这前后两位宰相都姓吕,他们之间有关系吗?

事实上吕大防和吕公著除了都姓吕外,没有一点关系。吕公著是安徽人,出身富贵,是名门高第之后;吕大防是陕西人,是走科举的正规路子,一步步从基层爬上来的,从出身上讲这两个人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但能被太皇太后所看重并委以重任,吕大防的能力暂且不论,他的政治立场却是和吕公著一脉相承的。这一点,倒真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了。

赵煦虽然在静养中,但自己宰相换人的这种“特大新闻”他还是很快就知道了。太皇太后只是禁止他和大臣的联络,并没有完全切断他获取外间消息的渠道。

对吕公著辞相的真实原因,赵煦虽然不清楚,但他猜也能猜到一些。他倒是没想到自己的出手会间接造成一位宰相的下台。不过据赵煦所知,吕公著会在元佑四年逝世,距今算起来已经不到两年的时间了。“他早点退休也好,兴许还能因此多活些日子。”赵煦心想。

至于自己的新任宰相吕大防,赵煦对他了解不多,谁叫他后世没有出名呢?但赵煦清楚,这位新宰相肯定也是太皇太后的人。至于会不会和吕公著一样,事事

最新小说: 她藏起孕肚,偏执霍少找疯 神话版隋唐演义 大夏钦天监 无敌傻太子 开局被诛十族,我在朱棣头上作死 质子无敌 太监皇子 父皇,朕杀回来了! 开局被女帝流放,我举兵造反你哭啥 洞房花烛夜,娘子奔向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