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米,南北长620米,四角有角楼,东、西、南开有城门,东叫东华门,西叫西华门,南叫御天门。御天门直对着皇城南门明德门,每年皇帝巡幸时,文武百官至此下马步行,惟有皇帝骑马直入。皇帝在上都期间有重大决策诏谕时,在御天门前举行隆重的仪式宣读诏书,再送往大都转发全国各地。自宫城南门进入的大道,与东西华门内的大道相交处的北面,有一座方形大建筑台基,有人推测为大安阁遗址。在北墙正中还有一座大型建筑台基,与城墙等高,东西长约75米,有人认为是穆清阁遗址、大安阁遗址或司天台遗址。宫城内的建筑物除上面已提到的名称外,主要还有洪禧殿、水晶殿、香殿、宣文阁、睿思阁、仁春阁、鹿顶殿、歇山殿、崇寿殿、隆德殿、清宁殿、楠木亭、万安阁、统天阁等,现今都已不能考定出确切的位置。包围着宫城的即为皇城,城墙亦为外砖内夯,为正方形城,每边长1400米,南北各开一门,外筑方形瓮城,南门叫明德门,北门可能叫复仁门。东西墙各开两城门,外筑马蹄形瓮城,分别叫东门、西门和小东门、小西门。城内街道布局整齐对称,建有朝廷机构,还建有一些佛寺、道观、孔子庙等。
外城在皇城的西、北两面,为皇城的东墙向北延伸、南墙向西延伸而围成,用土筑了西、北两墙及东、南两墙的半段,每边长2200米,西、南各开一门,并筑有马蹄形瓮城,北墙开两门,外筑方形瓮城。自皇城西北角至外城西墙之间,筑有一道隔墙,将外城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南北不能相通。南半部分为上都留守司、上都路总管府等地方官署、寺院、作坊分布区域,北半部为皇家园林区,元代称北苑,又称御苑、御花园、内苑、御林苑等,为一东西横亘的土岗。忽里台大会(忽里台:蒙古语,指部落和各部联盟的议事会,用于推举首领,决定征战等大事)用的可以容纳数千人的金顶大帐就搭建在北苑。当时,平民都住在外城。上都通往大都的路旁,酒店旅店林立,现在仍能发掘出很多锅碗瓢盆和酒具。外城的东南面是宗王贵族住的地方,考古可见许多院落痕迹。
上都是元王朝皇帝的离宫别墅,忽必烈每年四五月间由大都来这里驻夏,直到八月才返回大都,并作为制度承袭下来。忽必烈在这里登上皇帝宝座,后来的成宗、武宗、文宗和顺帝也都是在这里即位的。从忽必烈到元顺帝,元朝11位皇帝中,有6位皇帝是在上都登的基。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元上都:“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内皆涂金,绘重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乐人心目。”由此可见元上都当年的繁荣与奢华。我们还能从古诗文中了解她的美丽:“一派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风,诸王舞蹈千官贺,高捧蒲萄寿两宫”,描写的是宫廷宴会;“紫菊花开香满衣,地椒生处乳牛肥,毡房纳石茶添火,有女褰裳拾粪归”,描写的是城郊的风情;“楼下绿杨楼上酒,年年万国会衣冠”,描写的是皇城内的景象……
对于元上都当时的周遭景色,元朝文人王恽在《中堂事记》中写道:“龙岗蟠其阴,滦水迳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而元代诗人萨都刺则有“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的生动描写。每当夏秋季节,滦河之水蜿蜒曲折,金莲花遍野盛开,自然景色美不胜收。
700多度寒暑之后,元上都遗址周围的景色与《元史》中的记载没有多大的差别。城郭虽毁,但轮廓依旧清晰可辨。
上都曾经的辉煌静静地躺在各类书籍中。元朝打通了东西方交通要道,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当年的上都,一举一动都会让整个世界屏息,同时也吸引来无数人才,他们千里迢迢,来博取功名。撇开政治成就不讲,仅就文化的融合与科技的发展而言,作为元朝夏都的上都,至少在每年的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