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他处理天津教案。
一方面是国内的舆论压力,谁要是偏向洋人,谁就是汉奸,肯定会遗臭万年。另一方面洋人也不是吃素的,当时法国人已经把军舰开到大沽口了。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臣,如果不跟洋人妥协,不做出适当的处理,就是对国家的一种不负责任,这道难题就摆在了曾国藩的面前。
曾国藩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们今天再来看,会发现他其实处理得很简单,分三步。
第一步,谁杀的人?谁杀人就是谁犯法,抓起来就得杀头。后来一调查,有十几个人冲进教堂里杀了人,全部抓起来砍了,判20人死刑。
第二步,这次事件不是波及其他国家吗?其他国家的大使、领事、外交官也别围着我闹,你们说我们赔多少,我们就赔多少,最后总共赔了45万两银子。
第三步,轮到了苦最深、仇最大的法国人。中国人不是把他们的领事丰大业给杀了吗?我们单独再跟法国谈判。
你们说杀了外交官是有辱国体,那么我们道歉。是谁纵容这些人杀的外交官呢?当时在天津的通商大臣崇厚。既然崇厚没处理好这件事,就要代表中国政府到法国去赔礼道歉。当时在法国当政的也是一个著名的政治人物,叫梯也尔。梯也尔接见了崇厚,梯也尔也说:“法国所要的,并非(中国人的)头颅,而是秩序的维持与条约的信守。”
处理这次事件的过程其实就体现了四个字:就事论事。你不要以为这个事情很简单,当时若是顺应冲昏头脑的民众,迎来的就当是外国势力的船舰利炮。
就事论事,即对所言之人与事是非得失进行议论分析,往往不需要“联系这人之前怎么怎么样”,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当然就事论事式的思考与争论,需要基于实际,以事实为导向。生活中,我们一般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往往就是因为欠缺就事论事的能力。
从小到大,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烦恼。
小学,父母管的太多,没有自由。
初中,学习压力大,成绩不理想。
高中,情窦初开,爱人却还没来。
大学,是天堂,却发现仅是妄想。
毕业,迷茫,不知未来路在何方。
不论什么年龄,什么阶段。为人处事是我们一直在纠结、在学习、在烦恼的内容。
不知觉间,因为自己对小事毫不在意,失去了个朋友。
口直心快,因为自己的神经大条口无遮拦,得罪了个同学。
犹豫彷徨,因为自己思前想后纠结不已,摊上了“见死不救”。
为人处事难么?我们不由开始问心自问。
慢慢的为人处事成了一门学问,衍生出无数分支,让人为处事变得朦胧与扑朔迷离,外加众生芸芸性格各异,使我们更加不懂何为为人处事,更加不明白如何为人处事。
万剑归宗万道归源,透过分支追溯为人处事的本源,其实不难发现很多时候为人处事难在了如何选择,难在了我们始终在衡量、在纠结。
所以,当我们面对纠结的为人处事之时不妨就事论事。
1870年6月21日,在天津,有一伙人一把火烧了一座名叫“望海楼”的法国教堂,并杀死了20名外国传教士以及侨民,其中主要是法国人,事后,以法国为首的列强大兵压境,清政府急忙派出曾国藩去调查本案,本案最后以清政府处死16名中国人犯而结案告终——这起事件,就是在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天津教案”,又称“火烧望海楼事件”
事件起末大致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