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桑树、竹林,再加上外面的桃花正开,这三种植物生长周期完全不同,却为什么可以同时存在,所以这其中必有蹊跷。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原意: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此处“阡陌”二字看似应该指的是田间小路,但如果将其分开,“阡”则可以指通往坟墓的道路,也就是墓园中连接不同坟墓之间的小路,或者解释为大型地宫的墓道。
除此之外,其实“陌”这个词在后来,它也被用于代指祭祀时候烧的纸钱。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此处是本文所有暗示中最明显的地方,大意是说男女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那它为何会和外人相同,毕竟这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和外面断绝联系,衣物服饰怎么可能会相同?
真要想给个解释,其实也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这里面的男女都是死人,所穿衣服是还活着的后人每年烧给他们,而活人烧给祖先的物产向来都会和当时社会环境主流有很大相同之处,所以这里男女的衣物才会和外面世界没有区别。
第二种解释:
“外人”一词,其实不一定代指桃花源外面的人,更有可能是指北方游牧民族。古有内外之辨,源自那句著名的“内诸夏而外夷狄”,因此“外人”亦可指边疆游牧民族。
文中此处描写是对桃花源人的外貌特征进行第一次描述,也是打鱼人感受到的第一印象,最应该体现出桃花源人的与众不同之处。而如果这里的衣着和外人完全相同,显然是不可能让打鱼人记忆深刻,因而在衣着方面,肯定也有什么不同之处才对。
孔子《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意思就是说:若没有管仲震慑北方,我们都要披着头发,身穿游牧民族衣服。
很显然,游牧民族服装特征就是:“左衽”
秦朝时期,游牧民族被秦军追的到处跑,而更靠近南方的两湖(荆楚)地区绝对不可能有人学游牧民族的穿衣风格,那这些有秦人背景的桃花源人为什么会穿“左衽”?
思来想去,唯一合理的解释:古人死后穿衣入殓时会这样做。
理由出自《礼记·丧大记》所记载“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