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牧。
时常让他头疼。
涉及军政时,却常常一针见血指出弊端,抽丝剥茧给出解决策略。
纵然欠收拾,但常为他排忧解难。
四郡之事,朝廷授予赵牧全权负责,他的确该听听赵牧的建议。
或许有惊艳的策略呢。
李道宗作揖回道:禀陛下,近来吐蕃之战尚未分出胜负,朝廷百官对征战吐蕃之事多有言辞,中书令力荐朝廷征战,自然而然遭到言官,御史弹劾,抨击。
中书令不厌其烦,一气之下搬去骊山别苑,每日陪伴长公主等,至今没有回京,微臣觉得前线没有传回捷报,中书令怕是不回京了。
人言可畏,三人成虎。
能抨击,鞭挞赵牧,出身于世家的言官,御史,绝不错失良机。
胡闹。
李世民拍案而起,揉着鬓角,抓住机会借题发挥:道宗,你私下告知魏征,命他警告言官,御史收敛收敛。这群人不为天地立命,不为朝廷谏言,不抨击时政利弊,整日盯着赵牧鸡蛋里找骨头,赵牧嫌烦人,朕也觉得烦人,该整顿整顿了。
喏。
李道宗抱拳领命。
李世民想到近来言官,御史上书抨击赵牧,朝廷指责他亲近小人,内心越想越气,喝道:杜正伦,高季辅折子内汇报,四郡依然缺少官吏,懋公,兵部牵个头,大朝之日提一提委任官吏之事,配合吏部把言官,御史贬嫡去地方做官。
让这些整日唰嘴皮的人,也体验体验各级官吏的辛苦,不能胜任的话,早点清除出去,免得食君之禄,却不能为君分忧。
这...
李绩神色犹豫。
此举无疑得罪世家官吏。
再者,御史大夫职位重要,一来作为丞相副手处理政事,故有副丞相之称,再者作为监察机构御史台,负责监督百官。
突然把御史台内众多官吏贬嫡到地方,恐引起朝廷不安,百官放纵。
陛下,是否三思而行,大批御史离京,容易失去对百官的监察。李绩道出自己的担忧。
朝廷有尸餐素位的庸碌之辈,地方自然有出类拔萃的能臣干吏,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千古不变的道理,吏部自然从地方挑选干练之人补充,御史台不能倒,也不会倒。李世民不容置疑的说。
以前,他让魏征约束过御史,言官,平静了一阵子,结果,现在御史,言官又躁动起来。
该敲打敲打世家官吏,免得他们过于拉帮结派,以权谋私,严重影响朝廷施政。
得知皇帝早有安排,李绩没法拒绝,不得已颔首领命。
李世民释放内心怒气,神色渐渐恢复平静,重新把话题转到四郡之事上,朗声说:这些年,诸将四处征战,颇有建树,前些年,赵牧大刀阔斧把奚族,契丹迁徙到西域,这些年,北疆安稳,为朝廷提供源源不断的战马。
今治理安东四郡,恰好为各地做表率。
目前,赵牧尚未寄来折子,不管他何意,但朕考虑是否派遣名皇族去东北四郡任职,若政绩出彩,何不封为燕王呢,懋公,道宗,你们以为皇室内谁合适?
啊。
这个...
李道宗,李绩神色惊讶,面面相觑。
皇上终于要推行分封吗?
虽说安东四郡天高皇帝远,但与河北道相邻,若能妥善治理,无需封王镇守,也能安稳统治四郡。
何况,此事得罪人,还是皇族之人。
地位高的王爷,肯定拒绝去边塞之地任职,何况四郡气候苦寒,势力错综复杂。
地位低的王爷,恐难胜任,即使他们举荐,皇上未必认同啊。
不管怎么做,两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