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得一个‘篡’字”,被逮下狱,当晚在狱中用头发编成鞭子,自缢身亡的头铁娃,今年二十三岁(周岁)。
因刘琏多次向他炫耀,他此次能来安南朱标座下为官,十分激动,非常珍惜能直接和朱标交流的机会,与朱标写信最勤快。
得到朱标的回信后,刘璟思索了一晚,第二日穿着短衫,系着头巾,踩着草鞋,佩戴长剑和短铳,带着几人随从,每日走访民间,与民间宿老聊天,了解安南之前历史。
每个地方都有有智慧的人,这些人一般都会活得较长久,成为村庄“长老”。
刘璟通过和这些人交流,再加上朱标印刷的记录了安南历史的书籍,逐渐了解了这一块土地。
贵族谱系、宗教变更、势力倾轧、政策法规……在这些上层的规则下,百姓们被严格分成三六九等。
这三六九等并不仅仅上是地位的差别。他们的宣传,甚至上升到了“生理”的层次。
如大明,洪武皇帝为了让更多人屯田,废除了包括乐籍在内的贱籍,无论哪个民族,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编为“民籍”。
之后家仆都签订“用工契约”,再不是世世代代都为奴为仆。
但即便是以前有贱籍的时候,他们也知道,贱籍和民籍只是身份的差别,人本身能力没有差别。
贱籍中也有才高八斗的人,比如文人们追捧的名妓,哪个不是才华横溢?
许多贱籍曾经还是官宦世家,获罪入贱籍。
但在安南不一样。别说贱籍,就是普通百姓和贵族官宦的区别都上升到了“生理”层次。
百姓们是愚昧的,是不可教导的。别说与他们面对面说话是一件十分晦气的事,就是被他们的视线平视了,贵族们都会勃然大怒。
好像百姓和贵族不仅不是一个物种的生物,是什么污秽的东西似的。
刘璟本就是个嫉恶如仇的暴躁性子,越走访火气越旺盛。
文人的火气一般都通过自己的笔头开发泄。于是刘璟在安南期间文思泉涌,写下不少抨击安南旧贵族、怜悯百姓的诗篇。
用诗篇直抒胸臆之后,刘璟将怒气转化成动力,开学堂,亲自教导蒙童。他还时常带着政令继续走访村落,将大明的政策比划着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获得怎样的利益。
“现在这里是大明的安南,你们是大明的百姓,我们是你们的父母官,会像父母一样照顾你们、引导你们。你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大明人,你们的孩子如果好好念书,也能考得功名,成为如我一样的大明官员。”
刘璟不厌其烦地向百姓们传达这个在安南人心中,匪夷所思的思想。
一个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好好读书,科举做官的思想。
百姓们将信将疑,但面对这样和善的“贵族”,他们都笨拙地表达出自己的善意,希望让这样和善的“贵族”继续管理他们,不要换回以前的贵族。
刘璟看着百姓们惶恐不安的眼神,心中十分难受。
“纸上得来终觉浅”。他以为自己读了很多书,懂得了许多道理。比如民心一事,他以为自己了解得非常透彻。
当他真的面对百姓,面对这群愚昧无知的人捧出的一颗颗真心,刘璟才感到,民心之重,重逾千斤,非常人能承受。
这群人其实并不算民风淳朴。因为长期以来缺乏管教,只是被盘剥,所以他们拥有许多恶习淫俗,有许多人都当过恶徒无赖。
第一次接触他们时,刘璟甚至觉得,这些人就像是未开化的野人,甚至像野生的动物,很难与其交流。
但刘璟的头铁也显示在他行动上的倔强。当他耐心地与这些百姓交流,软硬皆施,强迫这群百姓改风易俗,告诉这群百姓,你们是人,现在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