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的观点是,如果想要追求名声,就到朝廷;如果追求名利,就到市场。三川和周朝国都就如市场和朝廷,秦惠王的军队应该开向这个地方,而不是到不毛之地的蜀国。
如果进军蜀国以追求帝王大业,无异于缘木求鱼。张仪将天下大势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他的观点遭到了司马错的反对。
司马错认为,如果想要国家富强,一定要开疆拓土;如果要使军队强大,一定要使百姓富足;如果想称霸天下,一定要广施仁德。只要具备上述三大条件,帝王大业就水到渠成。
有人认为,秦国疆土褊狭,百姓不够富足,应该先办容易办的小事。蜀国虽是小国却是西南方霸主,其发生内乱正是秦国进军的良机。如果秦国大军开进西南方,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能够占领西南方,秦国的疆界就会扩大,国家实力就会随之增强。司马错深受礼法影响,做事谨小慎微。他觉得攻打韩国和劫持周天子犯天下忌讳,不仅没有必胜的把握还会影响秦国的名声。
尽管周室已经衰微,可是其仍受到一些诸侯国的拥护,例如韩国和齐国。周天子与韩、齐的关系非同一般,如果周朝的地位受到威胁,周朝一定会联合韩国、齐国和赵国进行自我保护。一旦周朝借助三国的力量,一定可以化解魏国和楚国的威胁。诸国犬牙交错地分布在一起,是能够互相制衡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
再退一步说,如果周天子被逼无奈,他一怒之下将象征权力的九只大鼎送给楚国,又割土地酬谢魏国,那张仪的连横策略就会被败坏。要是真的出现这么坏的结果,秦国到头来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掌权的秦惠王做事也是小心谨慎,所以一切听从司马错的建议。
正如司马错所说,秦国出兵蜀国,在当年十月彻底占领蜀地。秦惠王贬蜀王为侯,又派陈庄出任蜀国国相。
占领了西南方最强大的蜀国之后,整个西南方就都是秦国的地域。秦惠王十年,公子华和张仪领军攻打魏国的蒲阳(今山西隰县西北)。秦军的战鼓刚刚敲响一通,蒲阳就被攻陷。
张仪认为,对付诸侯国,应该像商鞅对付百姓一样软硬兼施。如果施行右手打压、左手拉拢的策略,诸侯国即使不俯首称臣,也摸不清张仪的意图。
基于此,攻占魏国的蒲阳后,张仪又将其奉还。魏国人一时弄不明白张仪的真实意图。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张仪竟然让秦国公子繇前往魏国当人质。在战国,让国君的公子到其他国家去当人质,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家很弱小,送质子以讨好强国;一种是两国结盟,送质子以示诚心。
秦国比魏国强大,完全没有必要讨好魏国。而且,秦国与魏国是一对生死冤家,彼此没有一丝一毫的好感。第二种情况也并不存在。
面对行事怪异的张仪,魏王顿时摸不着头脑,却又不敢拒绝。
见魏惠王犹豫不决,张仪随即抓住机会说,秦国对魏国很好,魏国应该以礼还礼。
按照惯例,一国接受另一国礼物后,所还之礼应当更贵重一点。秦国先送魏国城池,就是为了将这个“礼”进行下去,魏国必须还一份相当的礼。魏王就这样将上郡和少梁之地割给秦国。
秦国改少梁为夏阳。秦惠王对张仪的谋略很欣赏,于是将其封为国相。转眼又过四年,这四年里,秦国实力大增,张仪正式拥立秦惠王为王,使用秦国自己的年号。
眼看秦国自封为王,其他诸侯国并没有哪个国家敢跳出来阻止。秦惠王自立为王,身份名誉高于没有称王的诸国国君,野心昭然若揭。
强秦任意妄为,周天子已无力阻止,因为实力不及。但与魏国相比,周天子还是幸运的,因为秦国毕竟没对他造成切身的伤害,而魏国遭受的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