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不提也罢,一个是如今的内阁首辅!
只这三个人,就让程朱一脉充满自信。
天下读书人,除我程朱一脉,有谁可战?
到是有一些心学的学子想要反驳程朱一脉的格物致知,因为心学奠基人陆九渊,便曾经反驳过格物致知这一道理。
只不过论据不清,反响不大,没有很好的说明多读书未必就能“致知”。
以至于,如今心学一脉人数稀少,十分可怜。
这情况一直到王阳明将心学推向巅峰,明朝的心学一脉才开始由衰转盛。
但如今,王阳明可还没出生呢。
贡院内,一个个程朱学子开始奋笔疾书,神采飞扬,他们已经确信,这次童试的前二十名都是由他们程朱一派的人包了!
根本没压力啊!
难道还能有人出来推翻这考题?
如果这考题不被推翻或者辩驳成功,他们便是此次童考的赢家了。
马良才沉稳的呼出一口大气,眉宇之间闪烁着十二分的自信。
“此次!我马良才定能名动应天府!”
拼爹算什么!?拼自己才是王道!
从今以后,不再是提到他马良才,别人立刻想到他礼部右侍郎的爹。
而是提到他爹,众人立刻想到他爹有他这么牛逼一儿子!
马良才龙飞凤舞,笔走龙蛇,刹那之间有如神助!
“呵,苏文塘?今日过后又是什么牛马?”
这些天内,应天府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鬼消息,说那什么茶楼老板是未来新圣?
扯淡!
未来新圣注定是他马良才才对!
而苏文塘的小隔间内,苏文塘眼睛瞪大,到不是因为论格物致知这考题太难了些。
只是单纯因为这题撞到了阳明先生的枪口上了而已。
后世人知晓格物致知这四个字,至少有一大半是从阳明先生格竹的故事中来的。
传闻,王守仁在家为母守丧的时候,看到了朱熹注疏程伊川的一句话:“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他顿时眼前一亮,研究圣人的方式,这个方法似乎就是格物,如今看到朱熹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看来这个“理”果然是“格”出来的。
既然“一草一木”都有“理”,那王阳明便很干脆的开始了尝试,试试看能不能“格”道理来。
于是便有了后世异常出名的“格竹”之事。
王阳明拉着自己的同学一同格竹。
两个盯着竹子从早看到晚,王阳明的同学只撑了三天便撑不住了,而王阳明一直坚持了七天七夜。
结果最终没得出什么道路,反而是大病了一场。
至此王阳明猛的明白过来,格物未必致知!
只是光盯着一样东西去看,去感悟,最终得到的只是一场空,就如一直读书,只盯着书中的事物去看,什么也得不到。
唯有去做,去实践,去行动,去反思,才能真正得到知识。
譬如格竹,要知道它属于哪类植物,生长环境,纲目品种,以及有什么生长规律,这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如果只是去看他,一辈子也不会明白这些。
但当那你在实践行动中,知晓了事物的本质,再去探究哲学层面的“理”,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这便是知行合一的由来,是阳明先生再格竹之后得到的感悟。
而这一道路,则是颠覆并改进了格物致知这一观点,甚至是使其得到了真正的升华。
因此这一题,对得到了《传习录》精华的苏文塘而言,是真正的撞在了枪口上。
不写出点震撼世人的东西出来